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作者】 张 莉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牛场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攻击性行为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是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按不同的划分类型,可分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幼儿自身、家庭及教师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温馨的家庭环境,教师的正确指导及良好的家园合作伙伴关系对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正策略
Abstract:Aggressive behavior is a kind of common widespread 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growth.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types of children’s behavior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aggressive、verbal aggressive、instrumental aggression and hostile Aggression.The combined effect o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s by a series factors of children themselves、families and teaches.So the righ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parenthood environment,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partnership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plays a fairly important role for correcting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Key words: Children;aggressive behavior;factor;correcting strategy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表现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国内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分别是学者管红云和周念丽界定的,管红云(2005)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周念丽(2006)认为攻击性行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指一种为了获取某种物体(座位、玩具、机会等)为目的,给他人造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2]其中管红云强调攻击性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攻击主体有意识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活动;而周念丽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攻击主体为了获得某个物体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这样一种行为。可以看出两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应用到学前教育阶段,针对3-6岁的幼儿,在这里笔者较同意周念丽学者对攻击性行为含义界定。其原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攻击他人时,大多是为了某些玩具、材料或座位等,当他们的这些需求被其他幼儿占据时,他们虽利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攻击往往是工具性攻击,故意伤害他人而达到自身目的的却很少。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方式:第一,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将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其中身体攻击又指身体侵犯,即幼儿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用其他的一些物品、武器对其他幼儿进行踢、打、推等;语言攻击又指语言侵犯,即对其他幼儿进行谩骂、嘲笑、讽刺等。第二,按行为的动机,又可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幼儿为争夺某种物品(如玩具、座位等)而出手打人、抓人等的行为;敌意性攻击是指为了自身目的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报复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成因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表现为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因素
首先,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质、气质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3]一些学者研究证明,攻击性倾向的高低与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有关,这也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雄性动物的攻击性强于雌性动物的攻击性,男童的攻击性强于女童攻击性的原因。[4]其次,认知因素。国内外关于幼儿社会化的研究中,指出幼儿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对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调节作用。对他人行为意图辨别高的幼儿相对于辨别弱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率会更小,当幼儿认为自己所遭受的结果是由同伴故意造成的时候,常常会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其它原因或出于善意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则往往减缓报复动机。最后,幼儿自身气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孩子,情绪容易兴奋,性格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所以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血质的孩子外倾性明显,情绪也容易兴奋,但抑制力差也使得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中“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攻击性的幼儿来自权威型或溺爱型的家庭,这两种父母教养方式失当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过于限制和溺爱。绝对权威型的父母一般对幼儿要求过于严格和专制,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一时期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发展的特征,过于限制幼儿的行动会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而过度溺爱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是百般呵护,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或对孩子施加任何的控制,有的甚至是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认为提供幼儿喜欢的就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从理论上看这照顾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溺爱型的家长对幼儿提出的一些无理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判断失误,其实只有提供幼儿适合的、需要的才是对幼儿最有帮助的,才是有利于幼儿自身发展的。比如在家里的小孩子由于受到家人的溺爱,他们在幼儿园里就很难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会为抢夺玩具和游戏材料等发生攻击性行为。其次,家庭结构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社会离婚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一部分幼儿生活在单亲或离异家庭之中,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和成长,容易产生自卑、嫉妒的心理,在幼儿园里,常常会以打架、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最后,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幼儿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是由环境引起的,而这种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对此吕妮娜,刘海梅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家庭过度关注儿童的行为,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纵容,家庭成员的不良关系模式,与孩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等这样一些家庭环境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5]
(三)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影响很大。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在幼儿的学龄前阶段,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幼儿园内度过,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如果教师对幼儿在教学上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幼儿便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其次,教师对幼儿的否定评价也会间接地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教师多次教育攻击性强的幼儿,但却不见成效,便认为这个孩子很难教育、屡教不改,就失去了耐心教导的态度,取而代之的则是批评、惩罚或是放任和忽视,长此以往,该幼儿在主观意识上便认为自己就是调皮的孩子,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自己,同伴和自己交往也带着异样的眼光,因此他和同伴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最后,如果教师在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材料准备的充分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没准备好足够的活动材料,游戏活动中没讲清楚游戏规则,幼儿就会发生争抢材料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家庭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教育方式、言行、情绪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家长的不良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效仿,使之做出相应的反应。打骂孩子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反而会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隔阂。童年是孩子未来健康的人生经验积累的最好最重要的时期。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良好的童年经历会有利于亲社会心理的形成,反之会有种不健康的心理滋生,攻击性行为也是其中的衍生品。所以,家长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父母要明确自己的教养责任,即使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多与孩子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家庭中应避免绝对的权威、专制、溺爱和忽视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幼儿多一份民主,幼儿在处理事情的过程就多一分选择,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家庭成员多的家庭,父母应提升长辈的教育意识,和长辈商量怎样教育孩子,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尽量保持大家的教养态度一致;父母们也应多与孩子沟通,合理地为幼儿选择网络媒介,在对儿童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设合理环境,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
第一,教师应多加关注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即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是幼儿交往的前提,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其产生的原因,幼儿对原因的理解是其作出相应反应的前提。如果幼儿把自己遭受的结果归因于同伴的故意和不友好的行为,他们就会倾向于采取报复的行为,反之则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智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攻击性的幼儿一般比较调皮,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被同伴拒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可向幼儿解释为什么被排斥的原因,并指出哪些行为是同伴交往中其他幼儿喜欢的,以帮助攻击性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教师应及时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在对幼儿的某个行为进行强化时,要做到强化及时。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会比一般孩子会受到更多的批评,他们的自卑心理较强,自我认同感比较低,当这些幼儿做出谦让、互助、友爱、宽容等积极行为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6]比如当幼儿主动拿出自己的笔、纸给同伴时,教师这时候要及时对幼儿进行表扬和赞许,或给予少许的物品奖励,如果能指出幼儿对在哪些地方,这时候幼儿更加明白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在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这种行为。当幼儿发现自己在做这样一些行为(如帮助同伴、爱护同伴等)的时候,第三,创设合理的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在环境创设上,可增加同类玩具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需要,预防他们争抢玩具。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没有去攻击别人的时间和机会。此外,教师可开展诸如《朋友朋友笑哈哈》、《大家一起来》等主题教学活动来为幼儿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情感氛围,让幼儿从教学活动中,从同伴那里吸取欢乐,去感受、体验同伴之间的友谊,懂得要从小要做个快乐的孩子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幼儿在交往的时候并不是都如鱼得水的,有的小朋友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容易被大多数同伴所接受和喜爱,有这种同伴关系的幼儿不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而有的幼儿在和同伴交往时处于被拒绝型,他们过于活跃和好动,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争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多提供一些有关交往的动画、故事、游戏,让幼儿准确的了解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四、小结
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单独活动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成员的照顾下和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中健康成长的。家庭的环境、家庭成员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及时强化以及对教学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都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有一定的帮助。此外网络媒体中一些不良因素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家庭和幼儿园应建立合理的联系,选择适合幼儿看的电视节目及动画片,对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管红云,王声溺,刘治民.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11):903-904.
[2]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41.
[3]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64-65.
[4]刘海燕,王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69-71.
[5]吕妮娜,刘海梅.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D].西安社会科学,2010(2):152-153.
[6]朱静.自信心训练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5):116-119.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成因;矫正策略
Abstract:Aggressive behavior is a kind of common widespread 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growth.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types of children’s behaviors ,it can be divided into physical aggressive、verbal aggressive、instrumental aggression and hostile Aggression.The combined effect of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s by a series factors of children themselves、families and teaches.So the right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parenthood environment,the correct guidanc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partnership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plays a fairly important role for correcting children aggressive behavior.
Key words: Children;aggressive behavior;factor;correcting strategy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及表现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国内较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分别是学者管红云和周念丽界定的,管红云(2005)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身体与心理伤害的行为活动。[1]周念丽(2006)认为攻击性行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指一种为了获取某种物体(座位、玩具、机会等)为目的,给他人造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2]其中管红云强调攻击性行为主体的心理活动,认为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是攻击主体有意识的故意伤害他人的活动;而周念丽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攻击主体为了获得某个物体而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这样一种行为。可以看出两位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应用到学前教育阶段,针对3-6岁的幼儿,在这里笔者较同意周念丽学者对攻击性行为含义界定。其原因为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攻击他人时,大多是为了某些玩具、材料或座位等,当他们的这些需求被其他幼儿占据时,他们虽利用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问题,但这种攻击往往是工具性攻击,故意伤害他人而达到自身目的的却很少。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类型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划分方式:第一,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将攻击性行为分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其中身体攻击又指身体侵犯,即幼儿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用其他的一些物品、武器对其他幼儿进行踢、打、推等;语言攻击又指语言侵犯,即对其他幼儿进行谩骂、嘲笑、讽刺等。第二,按行为的动机,又可将攻击性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指幼儿为争夺某种物品(如玩具、座位等)而出手打人、抓人等的行为;敌意性攻击是指为了自身目的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如报复等)。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成因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表现为幼儿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三个方面。
(一)幼儿自身因素
首先,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已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体质、气质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3]一些学者研究证明,攻击性倾向的高低与雄性激素的分泌量有关,这也就是可以解释为什么雄性动物的攻击性强于雌性动物的攻击性,男童的攻击性强于女童攻击性的原因。[4]其次,认知因素。国内外关于幼儿社会化的研究中,指出幼儿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对抑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调节作用。对他人行为意图辨别高的幼儿相对于辨别弱的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几率会更小,当幼儿认为自己所遭受的结果是由同伴故意造成的时候,常常会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其它原因或出于善意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则往往减缓报复动机。最后,幼儿自身气质。不同的气质类型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孩子,情绪容易兴奋,性格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所以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多血质的孩子外倾性明显,情绪也容易兴奋,但抑制力差也使得容易引起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二)家庭因素
第一,家庭中“绝对权威和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攻击性的幼儿来自权威型或溺爱型的家庭,这两种父母教养方式失当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过于限制和溺爱。绝对权威型的父母一般对幼儿要求过于严格和专制,他们没有注意到这一时期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缓慢发展的特征,过于限制幼儿的行动会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而过度溺爱型的父母则对孩子是百般呵护,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或对孩子施加任何的控制,有的甚至是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认为提供幼儿喜欢的就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从理论上看这照顾到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溺爱型的家长对幼儿提出的一些无理需求往往存在一定的判断失误,其实只有提供幼儿适合的、需要的才是对幼儿最有帮助的,才是有利于幼儿自身发展的。比如在家里的小孩子由于受到家人的溺爱,他们在幼儿园里就很难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东西,会为抢夺玩具和游戏材料等发生攻击性行为。其次,家庭结构的好坏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社会离婚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一部分幼儿生活在单亲或离异家庭之中,家庭的不完整,使得他们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和成长,容易产生自卑、嫉妒的心理,在幼儿园里,常常会以打架、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最后,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幼儿情绪和行为的产生是由环境引起的,而这种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对此吕妮娜,刘海梅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家庭过度关注儿童的行为,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纵容,家庭成员的不良关系模式,与孩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等这样一些家庭环境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5]
(三)教师因素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态度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矫正的影响很大。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二课堂,在幼儿的学龄前阶段,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每天大部分的时间在幼儿园内度过,幼儿园作为一个集体活动的场所,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如果教师对幼儿在教学上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幼儿便很可能产生攻击性行为。其次,教师对幼儿的否定评价也会间接地助长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些教师多次教育攻击性强的幼儿,但却不见成效,便认为这个孩子很难教育、屡教不改,就失去了耐心教导的态度,取而代之的则是批评、惩罚或是放任和忽视,长此以往,该幼儿在主观意识上便认为自己就是调皮的孩子,老师和同伴都不喜欢自己,同伴和自己交往也带着异样的眼光,因此他和同伴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最后,如果教师在游戏活动或教学活动中材料准备的充分与否也会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没准备好足够的活动材料,游戏活动中没讲清楚游戏规则,幼儿就会发生争抢材料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家庭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教育方式、言行、情绪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家长的不良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效仿,使之做出相应的反应。打骂孩子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反而会使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产生隔阂。童年是孩子未来健康的人生经验积累的最好最重要的时期。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良好的童年经历会有利于亲社会心理的形成,反之会有种不健康的心理滋生,攻击性行为也是其中的衍生品。所以,家长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父母要明确自己的教养责任,即使再忙也应抽时间与孩子相聚,多与孩子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家庭中应避免绝对的权威、专制、溺爱和忽视等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幼儿多一份民主,幼儿在处理事情的过程就多一分选择,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家庭成员多的家庭,父母应提升长辈的教育意识,和长辈商量怎样教育孩子,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尽量保持大家的教养态度一致;父母们也应多与孩子沟通,合理地为幼儿选择网络媒介,在对儿童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避免发生攻击性行为。
(二)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设合理环境,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
第一,教师应多加关注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即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是幼儿交往的前提,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其产生的原因,幼儿对原因的理解是其作出相应反应的前提。如果幼儿把自己遭受的结果归因于同伴的故意和不友好的行为,他们就会倾向于采取报复的行为,反之则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智能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攻击性的幼儿一般比较调皮,在人际交往中也容易被同伴拒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可向幼儿解释为什么被排斥的原因,并指出哪些行为是同伴交往中其他幼儿喜欢的,以帮助攻击性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第二,教师应及时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在幼儿园里,教师在对幼儿的某个行为进行强化时,要做到强化及时。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会比一般孩子会受到更多的批评,他们的自卑心理较强,自我认同感比较低,当这些幼儿做出谦让、互助、友爱、宽容等积极行为时,教师应当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6]比如当幼儿主动拿出自己的笔、纸给同伴时,教师这时候要及时对幼儿进行表扬和赞许,或给予少许的物品奖励,如果能指出幼儿对在哪些地方,这时候幼儿更加明白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在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多地表现出这种行为。当幼儿发现自己在做这样一些行为(如帮助同伴、爱护同伴等)的时候,第三,创设合理的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和主题教学活动。在环境创设上,可增加同类玩具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需要,预防他们争抢玩具。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让幼儿没有去攻击别人的时间和机会。此外,教师可开展诸如《朋友朋友笑哈哈》、《大家一起来》等主题教学活动来为幼儿营造一个团结友爱的情感氛围,让幼儿从教学活动中,从同伴那里吸取欢乐,去感受、体验同伴之间的友谊,懂得要从小要做个快乐的孩子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幼儿在交往的时候并不是都如鱼得水的,有的小朋友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容易被大多数同伴所接受和喜爱,有这种同伴关系的幼儿不易发生攻击性行为。而有的幼儿在和同伴交往时处于被拒绝型,他们过于活跃和好动,强行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争夺玩具、大声喊叫、喜欢推打等,攻击性行为较多,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情况,多提供一些有关交往的动画、故事、游戏,让幼儿准确的了解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四、小结
总的来说,在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单独活动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庭成员的照顾下和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中健康成长的。家庭的环境、家庭成员的教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指导,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及时强化以及对教学活动材料的准备充分都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有一定的帮助。此外网络媒体中一些不良因素也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家庭和幼儿园应建立合理的联系,选择适合幼儿看的电视节目及动画片,对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管红云,王声溺,刘治民.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11):903-904.
[2]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241.
[3]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64-65.
[4]刘海燕,王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5):69-71.
[5]吕妮娜,刘海梅.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家庭因素及矫正策略[D].西安社会科学,2010(2):152-153.
[6]朱静.自信心训练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矫正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5):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