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 黄公起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胶东街道办事处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某些精要的东西为自己的血肉,养成永远的习惯,终身以之,永远实践,这才对于做人真有用处。”学习习惯则是在学习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新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我曾经做过很多的探索,现总结下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一)课堂教学
1.从早抓起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五船山《俟解》中说道:“养习于童蒙”。更是主张养成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好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就开始抓。实践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我们一方面从早抓起,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注意强化学生对习惯于认知,使学生知道这一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操作有哪些要领,怎样一步步地完成。
2.诱导示范,点滴抓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说明养成习惯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方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景,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采用多种示范方式。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细心耐心地反复示范,苦口婆心地反复纠偏,凡属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认识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必须似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抉”到“放”,严格训练,以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二)课外和课内互补
1.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窃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2.树立榜样,检查纠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动他们进步,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不良的习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3.鼓励创造、体验成功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创造的空间,并提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设计并实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一周表》,把一周的每堂课里学习表现按积极(☆)一般(△)不认真(×)如实记录,把一周中所有作业的情况用“☆”记录下来,周末统计,个人自我反思,找出存在问题,肯定并自我表扬有进步或好的表现,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外力的鼓励、督促、批评教育等。最后,教师为他作好周小结,并把结果用“☆”的多少上墙公布,如此坚持,期中、期末两次总结,如此做法,把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如实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视的而又很重要的行为得以不断规范,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上课专心听,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广泛阅读”等的好习惯的养成。
(三)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因材施教,锻炼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一下子统统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培养能力的需要,逐步提出个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扩展。同时,针对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加以不同的指导训练,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逐步落实,并锻炼他们的意志。
2.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上述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3.家校配合,共同进步。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因此,必须家校合一,启发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正如美国心理学詹姆斯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探究,就一定会寻得很多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对学生予以施教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
1.从早抓起
明末清初知名学者五船山《俟解》中说道:“养习于童蒙”。更是主张养成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最好从学前期和学龄初期就开始抓。实践的经验告诉了我们,与其晚操心要花费几倍乃至几十倍的力气去克服坏习惯,不如早操心教育孩子。我们一方面从早抓起,统一思想,另一方面注意强化学生对习惯于认知,使学生知道这一习惯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操作有哪些要领,怎样一步步地完成。
2.诱导示范,点滴抓起
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这就说明养成习惯要从点滴抓起,由点到面,由单项到系列,由局部到整体,日积月累,方达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景,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针对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采用多种示范方式。
3.严格训练,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细心耐心地反复示范,苦口婆心地反复纠偏,凡属良好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认识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因此,要持之以恒,反复抓、抓反复,必须似水长流,循序渐进,由“抉”到“放”,严格训练,以至良好习惯成自然。
(二)课外和课内互补
1.激发兴趣,启发自觉
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窃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养成此种学习习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欲望;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要使学生自觉做到“我要干”而非“要我干”。
2.树立榜样,检查纠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推动他们进步,同时,通过课外活动,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纠正不良的习惯,能促使他们更快地形成良好的习惯。
3.鼓励创造、体验成功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获得创造的空间,并提供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例如:设计并实施《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一周表》,把一周的每堂课里学习表现按积极(☆)一般(△)不认真(×)如实记录,把一周中所有作业的情况用“☆”记录下来,周末统计,个人自我反思,找出存在问题,肯定并自我表扬有进步或好的表现,而后向家长汇报,以获得外力的鼓励、督促、批评教育等。最后,教师为他作好周小结,并把结果用“☆”的多少上墙公布,如此坚持,期中、期末两次总结,如此做法,把平日里稍纵即逝的好的表现都如实展现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视的而又很重要的行为得以不断规范,影响他人,从而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追赶的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达到“上课专心听,积极思考,课后认真复习,广泛阅读”等的好习惯的养成。
(三)日常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因材施教,锻炼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可能一下子统统养成,要区分主次、难易,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培养能力的需要,逐步提出个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扩展。同时,针对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加以不同的指导训练,依靠多次反复的实践,逐步落实,并锻炼他们的意志。
2.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除了学习习惯外,对小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但上述习惯中,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等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条件,例如: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马大哈”的话那么要培养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结合起来进行。
3.家校配合,共同进步。
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教育他们自觉地与自己已养成的某些不良习惯作斗争,并用新的良好行为来代替它,因此,必须家校合一,启发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帮助学生解决行动中的具体困难,不断提醒、督促、检查,正如美国心理学詹姆斯说:“每一回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探究,就一定会寻得很多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而一旦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习惯,我们在对学生予以施教时,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