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写景类文章背诵方法
【作者】 刘云鹤
【机构】 山东省青岛浮山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一直强调“要重视背诵训练”,并对每学段的背诵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最多的,大概是写景类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轻松背诵这类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背诵方法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师,对于苏教版教材是十分钟爱的,教材中大量的精美文章,总是忍不住捧在手中反复咀嚼。而苏教版教材,也对学生有更多的背诵要求。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读书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作品的立意、文章的作法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就能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们阅读许多成功的文化名人的传记,都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少年儿童时代博闻强记的故事,而且这种早期的记忆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一直强调“要重视背诵训练”,并对每学段的背诵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最多的,大概是写景类文章。
写景类文章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个年段均有编排。这类文章文质兼美,描摹细致,情思饱满,想象丰富。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
苏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类的文章,第一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二篇描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第三篇《莫高窟》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应该说这几篇文章都是唯美的,读后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肯定会觉得这几课难学,特别是背诵,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写景的文章往往不像写人写事的文章那样前后有很紧密的联系,它的构段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有些特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背诵这类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写景类文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明确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
(二)理清层次:
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步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就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引导学生背诵第三段的时候,抓住关联词语进行记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移步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黄果树瀑布》就是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
(三)体会思想感情:
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我们背诵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背诵的方法很多,如理解背诵、朗读背诵、分段背诵、抄诵法、耳听法、问题法、提纲法等,我们可以视背诵内容不同进行选择。以《黄山奇松》为例,学习第二段。学生思考,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最有名的三大名松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展现怎样的风姿?再以“读出‘三大名松的特点”这一要求引领学生练读、指名读。继以“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话题让学生边说感受,边在教师的示意下反复齐读……最后,明确背诵要求,学生经过短时间的练背后,基本能做到当堂背诵。在这里,教师采用的是“熟读成诵”法,但又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把阅读和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教师采用自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带着情感和体验读课文,最后学生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每一类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抓住文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让他们下次再背诵类似文章的时候,能够得法,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景类文章;背诵方法
作为高年级语文教师,对于苏教版教材是十分钟爱的,教材中大量的精美文章,总是忍不住捧在手中反复咀嚼。而苏教版教材,也对学生有更多的背诵要求。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一种读书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作品的立意、文章的作法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就能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达到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我们阅读许多成功的文化名人的传记,都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在少年儿童时代博闻强记的故事,而且这种早期的记忆对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一直强调“要重视背诵训练”,并对每学段的背诵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最多的,大概是写景类文章。
写景类文章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个年段均有编排。这类文章文质兼美,描摹细致,情思饱满,想象丰富。学生在反复诵读、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
苏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都是写景类的文章,第一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二篇描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第三篇《莫高窟》介绍了我国西北边陲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应该说这几篇文章都是唯美的,读后大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肯定会觉得这几课难学,特别是背诵,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写景的文章往往不像写人写事的文章那样前后有很紧密的联系,它的构段方式和表现手法都有些特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背诵这类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写景类文章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明确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
(二)理清层次:
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步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就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引导学生背诵第三段的时候,抓住关联词语进行记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移步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清层次。《黄果树瀑布》就是使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将黄果树瀑布作了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描绘。
(三)体会思想感情:
写景文章中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世界。这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寓景于情,这是我们背诵写景文章时应把握的重点。
背诵的方法很多,如理解背诵、朗读背诵、分段背诵、抄诵法、耳听法、问题法、提纲法等,我们可以视背诵内容不同进行选择。以《黄山奇松》为例,学习第二段。学生思考,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在哪里?最有名的三大名松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展现怎样的风姿?再以“读出‘三大名松的特点”这一要求引领学生练读、指名读。继以“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话题让学生边说感受,边在教师的示意下反复齐读……最后,明确背诵要求,学生经过短时间的练背后,基本能做到当堂背诵。在这里,教师采用的是“熟读成诵”法,但又不是单纯的反复朗读,而是把阅读和品味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教师采用自读、指名读、引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带着情感和体验读课文,最后学生的背诵自然水到渠成。
总之,每一类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对于教师来说,抓住文体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教给学生一定的记忆方法,让他们下次再背诵类似文章的时候,能够得法,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