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 张红艳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合江镇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本文对课程设置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以就业为导向,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化
中职学前教育在传统的幼教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中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校输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真正对接,如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或技能掌握不够全面,教学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上尤其是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学前教育的相关课程也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课程内容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国内外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且课程之间也进行了相互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大的系统化。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2.课程设置缺乏充分论证,科学性、系统性不强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有的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地进行论证,课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如有的学校,在教法课的开设上没有充分了解现今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现状,既开设了数学教法课,又开设了科学教法课,五大领域中的健康、社会两大领域则完全没有涉及到。还有的学校因人设课,按现有教师资源开设课程,教师多就多开,教师少就少开甚至不开,导致课程混乱,没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3.实践课课时数少
教师用来进行理论讲授的课时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倘若是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被动、枯燥、难接受。在大多数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少实践的过程,课程涉及的实践课时较少。再者,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校采取教育实习、见习的形式来开展实践课程。但是,这部分实践课程固然存在但课时数较少,且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观念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企业所用。
(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
2、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其次,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学前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教育和保育、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学前教育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再次,增加选修课。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而提高。最后,适当开设自然学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等。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还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和周围世界产生兴趣及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物理或化学现象应深入浅出地做出适当、科学的解释。为此,应适当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具有极大的帮助。
3.加强师资培训
教材中的内容毕竞是有限的,要使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让教师意识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优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通过聘请权威性的学前教育专家教授,讲解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新颖的教育理念、具体的实施办法等,使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与之相接轨。同时要通过分析研究教学案例、分享交流教学经验等措施来实现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使其在专业知识的扩充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58页)
4.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5.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广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与时俱进,选择适合时代和专业发展的课程,既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将一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各中职学校还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课程小组,通过对当地幼儿园的调研,结合实践,自行进行课程的改革和研发,从而形成适合本学校甚至是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这样做,即促进了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也为广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做到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转变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资培训、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鄂秦泰 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程宜康 吴景松 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陈虹岩 幼儿师专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模块化
中职学前教育在传统的幼教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但近几年来,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反馈信息中反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有所降低,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学校输出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要求没有真正对接,如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或技能掌握不够全面,教学实践能力比较欠缺,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上尤其是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笔者针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一、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学前教育的相关课程也有了较大的改革和发展。课程内容中不仅融入了许多国内外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方法,且课程之间也进行了相互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学前教育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大的系统化。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内容的选择缺乏一定的合理性。
2.课程设置缺乏充分论证,科学性、系统性不强
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有的学校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地进行论证,课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如有的学校,在教法课的开设上没有充分了解现今幼儿园的课程改革现状,既开设了数学教法课,又开设了科学教法课,五大领域中的健康、社会两大领域则完全没有涉及到。还有的学校因人设课,按现有教师资源开设课程,教师多就多开,教师少就少开甚至不开,导致课程混乱,没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3.实践课课时数少
教师用来进行理论讲授的课时比较多,学生接受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倘若是涉及到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感觉更加被动、枯燥、难接受。在大多数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缺少实践的过程,课程涉及的实践课时较少。再者,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学校采取教育实习、见习的形式来开展实践课程。但是,这部分实践课程固然存在但课时数较少,且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就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建议
1.转变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观念
(1)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就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想企业之所想。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为企业之所需,就要求教育内容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而展开,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胆进行教材革新的尝试,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同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与教材,同时将技能考证教育有机融入其中,把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及时地反映到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使学生在毕业后即能迅速上岗,为企业所用。
(2)重视技能课,强化基本功训练。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开展幼儿教育的职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以满足幼儿教师自身的特殊要求。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设置技能教育课程既是由幼儿教育的任务所决定的,又是幼儿素质的必然要求。
2、整合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其次,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学前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教育和保育、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学前教育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再次,增加选修课。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而提高。最后,适当开设自然学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具类课程等。这些课程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等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还承担着激发幼儿对自然、科学和周围世界产生兴趣及启迪幼儿心智的任务。对于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物理或化学现象应深入浅出地做出适当、科学的解释。为此,应适当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及培养学生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具有极大的帮助。
3.加强师资培训
教材中的内容毕竞是有限的,要使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动态和方向,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让教师意识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优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可以通过聘请权威性的学前教育专家教授,讲解当前学前教育的改革发展、新颖的教育理念、具体的实施办法等,使教师的知识水平能够与之相接轨。同时要通过分析研究教学案例、分享交流教学经验等措施来实现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使其在专业知识的扩充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下转第36页)
(上接第58页)
4.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
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首先,可以增加活动设计类课程,让学生通过模拟教学、情境教学等方式来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状态。其次,增加技能实训课的课时,保证学生有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主要包括舞蹈、美术、音乐、钢琴等,这些课程的学习都是要靠学生的不断练习和实践来完成的。最后,要增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和机会。实习是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桥梁。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教育见习实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时间去适应学前教育工作。还可以改变传统的见习实习模式,实行分散见习与集中见习相结合的形式。
5.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广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与时俱进,选择适合时代和专业发展的课程,既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将一些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导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各中职学校还应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课程小组,通过对当地幼儿园的调研,结合实践,自行进行课程的改革和研发,从而形成适合本学校甚至是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这样做,即促进了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也为广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所以中职学校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要做到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的重要责任。只有转变中职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观念、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师资培训、增加学生实训的机会,因时、因地的选择课程,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鄂秦泰 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程宜康 吴景松 对当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8,8。
[3]陈虹岩 幼儿师专课程设置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