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推进公民科学素质,缔造美好家园

【作者】 黄志刚

【机构】 广西荔浦县荔浦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从现实生活和国家的规划等层面分析了强化公民科学素质的必要性,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科学素质、进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缔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好家园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生物 实验教学 公民科学素质 和谐发展 美好家园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示码:A
  近年社会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群体性的与生物学科关联的重大“抢购”事件和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密切关联的大学生毒害动物、舍友等事件,如2003年因“非典”抢购板蓝根,2009年抢购大蒜预防“甲流”,2005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杀30只小猫、2013年复旦大学生林某毒害舍友黄洋。这一系列事件充分暴露出一个问题:民众科学素质的缺失、不足及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生物科学知识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在投机商别有用心的谣言误导下了盲目从众导致了事态蔓延,由此可见公民生物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一、什么是公民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指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公民生物科学素质提高应达到的“度”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生物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素质:“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科学素质对每一位公民的要求,并由此可见中学生物和生物实验教学对提高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生物实验课是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质的主要方法和最佳途径
  提高公民生物科学素质的方法很多,实验课是最主要方法和最好的途径之一。在实验教学中实施科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发展成为具高度科学素养的未来合格公民,并在家庭和社会中大力宣传生物科学,是提高全民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因为作为学生,思想可塑性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反复训练成效比成年人更好;由学生在家庭中宣传生物科学,可以真正使宣传实实在在进入千家万户,收效也比办家长会、开居民会、下乡宣传更立竿见影和意义深长。
  四、生物实验课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体现
  1、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⑴教会学生遵守规则
  实验室是存在一定危险性和安全隐患的场所,实验中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安全操作尤为重要。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相当一部分来自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未接受过正规的实验训练,对实验及器材陌生而好奇。大部分学生怀抱着实验课好玩的心态,将实验器材视为玩具,将实验活动视为玩耍,有的学生认为生物学在升学考试中比分不多,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因素都对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造成直接的不利影响。对此,我的做法和体会是: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讨论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实验课前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和组织纪律教育,通过讲述学生因不遵守实验规则闹出的笑话、小插曲和事故及复旦学子因不遵守实验规则而酿成的严重后果使学生意识到并形成“遵守规则就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最基本的生物科学素质。 
  ⑵客观分析实验
  许多重要的发明、发现都来自实验。所以,要重视实验中“不一样声音的和现象”,找到“不一样的原因”,形成新的发现和突破,是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这将有助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讲解过程中,有学生质疑:检验蛋白质为什么先滴入双缩脲A液?把A液与B液混合后滴入会怎样?这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他大胆通过实验探究再找出原因;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有一些实验组实验并未成功,我要求他们客观记录实验并分析原因。
  2、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团结合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观念
  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公民团结合作参与公共事务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生物学实验教学正是进行这方面训练的良好途径。每个学生实验能力的强弱不同,实验团结合作强调的就是协助和包容、以优带差,以达到学生共同提高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的目的。特别是在遇到难度较大的实验时,团结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实验协作小组是合作实验不错的尝试: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我在实验前进行了精细的分组编排,把能力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个小组,然后对每个小组的骨干提前进行训练和培养,通过同伴引领的方式使每个组的同学都能充分的参与到实验中来,体会实验的过程,逐渐建立起默契的合作关系。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学生和显微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及显微镜操作的基础。而由于实验距初中生物实验时间久远,加上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实验条件简陋的农村中学、没有做过显微镜的相关实验,让“第一次亲密接触”能否顺利进行显得“刀剑阻关山”。据多年生物教学经验,我对“第一次亲密接触”顺利进行的体会是:让学生领略分工合作的妙处,即实验组中,实验骨干组员拿出显微镜(下转第7页)(上接第52页)对光的同时,另一组员可以同时制作操作相对简单的制作金鱼藻细胞装片,协作为用显微镜找到观察目标节约了时间,也保证了有充裕的时间共同观察细胞和画图。合作过程强调组员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经过高一多次实验的显微镜操作训练后,基本上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了显微镜操作要领。 
  3、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强化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人文素养
  从1995年的清华学生朱令遭投毒案,到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伤5只黑熊、2005复旦大学研究生张亮虐杀30只小猫、2013年复旦大学生林某毒害同宿舍舍友黄洋、并把动机轻描淡写为“只为教训教训他”,这数起高知学生犯罪事件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并充分暴露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存在另一种缺失: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的缺失。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教师,应教会学生注重人文关怀和加强学生心理疏导,使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系,避免学生发展成为戕害他人、荼毒社会的“废人”、“毒人”,以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整体和谐。生物教学中,可利用生物学实验操作强化公民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比如在《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观察DNA、RNA在细胞中单位分布》实验中,我有意识的让学生讨论实验中该怎样对待动物,实验结束后又该怎样处理动物;为什么将稀盐酸重复利用等。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辨,得出理性的认识,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良好人文素养。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对美好家园的最高追求。美好家园的缔造依靠公民的良好科学素质。生物等理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大力推进学生和公民科学素质教育,是创建和谐社会、缔造美好家园的前提和保证。我坚信,众多教师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景,定会通过他们的辛勤浇灌在实验田园翩然呈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国发〔20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