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通过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 王忠芝
【机构】 广州市流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整合了教师智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更乐学、爱学,促进了教师成长。
关键词:同课异构 高效课堂 思品教学 校本教研 组内异构 科校展示 教师成长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1.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2.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
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地态度,要有为自己“充电”的实际行动,要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和能力。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了积极的可能,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了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3.学生——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真正做到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同样的课如果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
三、我校思品教学怎样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一)“关于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的提出
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提出通过同课异构打造高效课堂,加强教研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富有个性特色研究性教师的目标,并组织各科组带领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到外校听课观摩汲取兄弟学校在同课异构方面的经验。我们政治科接过了学校“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试点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任务,并通过七年级的思品课来展示、研讨。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把我们七年级的三位教师推到风头浪尖,让我们同台PK接受科组老师乃至全校老师的点评,需要相当的实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惧失败,失败了重头再来、东山再起的谦虚态度;这更是一个机遇,因为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能展示教师的不同风采和个性魅力,合作、讨论、反思、提出改进意见,找到上好一节课的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也高效率地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后来,“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方法出现了,真正开始广泛的应用还是在新课程开始实施之后,近年来在各地、各级的教研活动中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使用,但有些地区开展的“同课异构”只有课前试教和课后评析,没有安排评后再教,这样的教研反而会让老师互相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同时也没有了一个完善的过程,那么每个年级“同课异构”的展示意义除了互相比,另外还有什么呢?而且,本来老师之间也存在着能力差异,这样展开教研课公平吗?
根据以上的现状分析,我们选择并创新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并将此研究作为我校的一种常态、可持续的课题研究——关于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研究。希望能通过课题系统的研究驱动教师间的互助共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新之处: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已经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多是“竞赛型”一次性的活动,没有延展性和拓展性,其中的互动交流、反思也仅仅是停留在本堂课中,而我们的研究形式是采用“备课组内异构课”——“科校级展示课”程序,研究内容不再是一次,不再单一,而是系统化、系列化的长期进行不同内容的同课异构的研究,形成一种教研合力,并产生不竭的动力,进而产生优质的可循环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更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比较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就是比较不同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法的不同效果能否异曲同工、能否同样精彩。注重呈现展示教师的不同。
2、把七年级老师们的设计思路交流碰撞整合,优化出大致相同的设计思路用于实施教学,在实施上课时,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做出发扬自己优势的调整,能否“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3、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班上同一课题,根据班级的差异调整某些细节,能否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
(三)创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图
1、组内异构 异彩纷呈
组内同课异构课根据各班的教学进度随机进行,但上课时全组人员必须参加听评课。后来,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月,听课的教师不断地增加。因为相同的课,不同的班级,各异风格的教学已将听课的教师们深深地吸引。有时大家刚刚为上节课的精彩教法赞不绝口,却又不得不为新展现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喝彩。如:王老师、黄老师《情趣与兴趣》一课,黄老师思维特别严谨,语言准确,思路清晰,而且作为七年(1)班班主任,特别熟悉学生,她的课就是一场“头脑风暴”,让学生的脑袋思维动起来,黄老师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来设计教学;王老师长期教初中,组织课堂教学时生本意识很强,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过多年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她擅长组织活动,王老师以情境探索、讨论交流的模式来串起知识点,用活动课的形式来设计教学。黄老师在七年(1)班执教,她是学生敬爱的班主任,她的课件设计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和本班学生资源:由展示本班两位同学的书法、绘画作品引入“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带出“情趣源于兴趣”这一知识点,引深分析“情趣与兴趣的关系”:利用课本的例子和插图让学生了解情趣的作用;用一系列照片让学生点评、举例,判断情趣的雅与俗,还勉励学生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最后通过堂上练习巩固知识。黄老师非常熟悉学生,列举学生例子时信手捻来,带动引导学生思考时平和的语气中透出一丝威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思维也跟着在动起来。王老师在初一(5)班执教,她的课件设计中充满亚运元素:由亚运会开幕式绚丽的焰火表演引入课题,引导同学们品味生活;以“跳水王子”何冲的经历,让学生探索情趣与兴趣的内在关子;列举生活中的不同情趣让学生辨别情趣的雅与俗;设计了某学生假期的生活片段的情景让学生分析情趣的影响,感受后亚运时代广州的美和身为广州人的骄傲自豪,还寄语同学们自觉陶冶情趣,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争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王老师常在学生中游走,与学生近距离互动,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气氛轻松快乐。
不同教师不同的教法,迥异的教学风格,令听课的教师十分佩服,从组内同课异构活动中,大家感受到了无穷的魅力。教师评课时深有感触地说“同课异构活动真好,每个人的优秀教学风格都可以学到,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课异构活动实效性强,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各异的教法、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动态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等,每节课都有许多精彩处可学,既能帮助大家解决共同遇到的问题又能有效地促进同伴学习、互助共进。”
2、科组、校级展示 群英荟萃
科组、校级展示课时,教师可谓是博取众家之长糅合自己的个人风格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教学盛宴。如由王老师、吴老师老师为代表,把“走向自立人生—自己的事自己干”作为校级公开课呈现在全校老师面前接受检验,通过备课组充分集备,我们的教学设计的思路、重难点处理大致相同,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围绕“什么是自立——自立的表现——为什么要自立”展开,王老师执教的七年(5)班经过大半年的培养磨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默契,她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自立”这一环节,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就“父母应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一观点,让全体学生分为正反双方,选出各自的主辩、一辩、二辨、三辩,交代了比赛流程和规则后,双方展开唇枪舌战,激烈异常,精彩纷呈,又一次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王老师甚至把听课评课的老师们也调动起来,请他们担任最佳小辩手的评委,当场投票。吴老师执教七年(8)班,是班主任,她在前面的环节设计了若干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一判断对号入座,而在处理“父母应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一观点时,则把学生分为六人小组,经过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总结发言。吴老师的风格与黄老师相近,思维严谨,语言准确,连珠炮式的提问像导演了一场头脑风暴,而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进步也是十分明显。两位老师都十分注重点拨升华,总结出“在法律上父母没有义务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但大多数父母乐意培养孩子上大学,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爱,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的观点。作为思品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引责无旁贷。王老师的这个课例在2011学年荔湾区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中获中学组整合课例二等奖。
3、同伴互助 驱动发展
创新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师们的心中泛起了思维的涟漪,教师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老师们都说通过一个学年实实在在的创新同课异构研究活动,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也得心应手多了。组内同课异构活动让每位教师尽显风彩,校级展示课展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行、专家的实时点评为大家及时指明航向,对同伴互助、共同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谓是突飞猛进。如教研室的麦老师、谭老师在对我校的调研活动中不辞劳苦地连续三节听了我们七年级三位政治老师的课“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虽然我们的设计大致相同,但麦、谭老师却对我们的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说我们三位“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大家的水平不相伯仲,不像一些学校备课组中会出现特别强的一位领头羊老师带领其他老师的现象。吴老师教七年(7)班,她思路清晰,善于随机应变,特别具有临场发挥调控课堂的小智慧,如在学习“自尊者豁达”这一知识点是,课件引入了唐朝狄仁杰如何对待在背后进谗言说他坏话的小人这个例子时,有学生对狄仁杰这个人物完全不认识、不了解,吴老师马上修改提问“如果你的同学在班主任面前说了你的坏话,你会如何对待?”王老师教七年级(6)班,她继续她善长的将活动进行到底,如在学习“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这一知识点时课件设计中引用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王老师的处理是让学生来讲述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把课堂打造成展示学生才艺的平台。黄老师教七年一班,各教学环节紧凑且每个环节都毫不例外地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就连穿插的小情境目标指向也是非常明确的。三位老师导入新课的手法也不同,王老师用复习导入法,吴老师让学生表演小情境来导入,黄老师用设计的情境导入。即使使用大致相同的设计和课件,由于三位老师的特色、特长不同,那么在实施上课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做出发扬自己优势的调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符合同课异构的宗旨,又避免了个体备课的孤独无援,资源共享,思维互换,教学设计能达到更高水平。备课高效,课堂更高效,这不正是我们进行同课异构教研的目的和宗旨吗?何况,“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班上同一课题,也会根据班级的差异调整某些细节,这不也是同课异构吗?
实践证明,创新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整合了教师智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更乐学、爱学,促进了教师成长。而高效的课堂也带给我们更高的教学质量,这一学年上下学期在荔湾区期末联考中七年级获得了全区三十多所学校的第13名,创造了我校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6)
3、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周文叶. 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
5、陈惠芳“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
6、《校本研修中的同课异构》 温州实验中学
7、《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介绍》 杭州市景华学校语文组
关键词:同课异构 高效课堂 思品教学 校本教研 组内异构 科校展示 教师成长
一、什么是同课异构?
一般而言,同课异构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的基础是“同课”,即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异构”则体现在两位(或多位)教师的不同呈现。确定这一主题,就是要进行比较式研讨,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比较过程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为什么要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异构的宗旨和最终归宿是什么呢?回答很简单,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
1.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灵魂
制定清晰有致,合适可行的教学目标是追求高效课堂最佳的重要途径。它既是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
2.教师——高效课堂的执行者
要实现课堂高效,教师必须要有认真地态度,要有为自己“充电”的实际行动,要有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和能力。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在自己的努力下,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中教师的个性发展成为了积极的可能,比较中促进了执教者的自我反思,比较中拓宽了听课者的教学思路,创设了自觉进行教学研讨的氛围。课堂教学的高效成为“同课异构”的最终归宿。
3.学生——高效课堂的受益者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真正做到教与学、师与生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同样的课如果老师再换不同的教学对象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是为了学生受益。
三、我校思品教学怎样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构建高效课堂
(一)“关于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研究”课题的提出
2012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校提出通过同课异构打造高效课堂,加强教研合作与交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培养教学基本功过硬的富有个性特色研究性教师的目标,并组织各科组带领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到外校听课观摩汲取兄弟学校在同课异构方面的经验。我们政治科接过了学校“同课异构”课题研究试点科组开展校本教研的任务,并通过七年级的思品课来展示、研讨。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把我们七年级的三位教师推到风头浪尖,让我们同台PK接受科组老师乃至全校老师的点评,需要相当的实力,更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不惧失败,失败了重头再来、东山再起的谦虚态度;这更是一个机遇,因为通过同课异构的对比,能展示教师的不同风采和个性魅力,合作、讨论、反思、提出改进意见,找到上好一节课的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模式,也高效率地提升了教师的能力。
在过去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集体互研的校本教研中,我们产生了一些困惑:一是目标取向同一,说课、备课、评课往往拘泥于统一的标准模式,教案、作业、试卷也趋向同一,忽视了教师个体差异和特征优势,淡化了教学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二是由于目标的统一性,导致很多教师放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学习他人的教学特色,但结果往往是水土不服,收效不大,或丢到了西瓜,捡到了芝麻。在这“趋同”的教研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只是极少数人,很多教师只能作为一种陪衬。这种以牺牲很多教师个性风格的教研方式无助于教研团队的成长与发展,反而是一种束缚。
后来,“同课异构”的教学研究方法出现了,真正开始广泛的应用还是在新课程开始实施之后,近年来在各地、各级的教研活动中正在越来越多的被使用,但有些地区开展的“同课异构”只有课前试教和课后评析,没有安排评后再教,这样的教研反而会让老师互相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同时也没有了一个完善的过程,那么每个年级“同课异构”的展示意义除了互相比,另外还有什么呢?而且,本来老师之间也存在着能力差异,这样展开教研课公平吗?
根据以上的现状分析,我们选择并创新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并将此研究作为我校的一种常态、可持续的课题研究——关于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实践和研究。希望能通过课题系统的研究驱动教师间的互助共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新之处: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已经开展“同课异构”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多是“竞赛型”一次性的活动,没有延展性和拓展性,其中的互动交流、反思也仅仅是停留在本堂课中,而我们的研究形式是采用“备课组内异构课”——“科校级展示课”程序,研究内容不再是一次,不再单一,而是系统化、系列化的长期进行不同内容的同课异构的研究,形成一种教研合力,并产生不竭的动力,进而产生优质的可循环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从而更好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在比较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就是比较不同教师不同的设计、不同的教法的不同效果能否异曲同工、能否同样精彩。注重呈现展示教师的不同。
2、把七年级老师们的设计思路交流碰撞整合,优化出大致相同的设计思路用于实施教学,在实施上课时,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做出发扬自己优势的调整,能否“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3、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班上同一课题,根据班级的差异调整某些细节,能否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本。
(三)创新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图
1、组内异构 异彩纷呈
组内同课异构课根据各班的教学进度随机进行,但上课时全组人员必须参加听评课。后来,学校举办教学开放月,听课的教师不断地增加。因为相同的课,不同的班级,各异风格的教学已将听课的教师们深深地吸引。有时大家刚刚为上节课的精彩教法赞不绝口,却又不得不为新展现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喝彩。如:王老师、黄老师《情趣与兴趣》一课,黄老师思维特别严谨,语言准确,思路清晰,而且作为七年(1)班班主任,特别熟悉学生,她的课就是一场“头脑风暴”,让学生的脑袋思维动起来,黄老师以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线索来设计教学;王老师长期教初中,组织课堂教学时生本意识很强,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过多年共青团少先队工作的她擅长组织活动,王老师以情境探索、讨论交流的模式来串起知识点,用活动课的形式来设计教学。黄老师在七年(1)班执教,她是学生敬爱的班主任,她的课件设计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和本班学生资源:由展示本班两位同学的书法、绘画作品引入“你有什么兴趣爱好?你的兴趣爱好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带出“情趣源于兴趣”这一知识点,引深分析“情趣与兴趣的关系”:利用课本的例子和插图让学生了解情趣的作用;用一系列照片让学生点评、举例,判断情趣的雅与俗,还勉励学生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最后通过堂上练习巩固知识。黄老师非常熟悉学生,列举学生例子时信手捻来,带动引导学生思考时平和的语气中透出一丝威严,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思维也跟着在动起来。王老师在初一(5)班执教,她的课件设计中充满亚运元素:由亚运会开幕式绚丽的焰火表演引入课题,引导同学们品味生活;以“跳水王子”何冲的经历,让学生探索情趣与兴趣的内在关子;列举生活中的不同情趣让学生辨别情趣的雅与俗;设计了某学生假期的生活片段的情景让学生分析情趣的影响,感受后亚运时代广州的美和身为广州人的骄傲自豪,还寄语同学们自觉陶冶情趣,善于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美,争做一个情趣高雅的人;最后通过几道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王老师常在学生中游走,与学生近距离互动,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气氛轻松快乐。
不同教师不同的教法,迥异的教学风格,令听课的教师十分佩服,从组内同课异构活动中,大家感受到了无穷的魅力。教师评课时深有感触地说“同课异构活动真好,每个人的优秀教学风格都可以学到,对自己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课异构活动实效性强,相同的课、不同的学生、各异的教法、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动态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等,每节课都有许多精彩处可学,既能帮助大家解决共同遇到的问题又能有效地促进同伴学习、互助共进。”
2、科组、校级展示 群英荟萃
科组、校级展示课时,教师可谓是博取众家之长糅合自己的个人风格给我们呈现了一堂教学盛宴。如由王老师、吴老师老师为代表,把“走向自立人生—自己的事自己干”作为校级公开课呈现在全校老师面前接受检验,通过备课组充分集备,我们的教学设计的思路、重难点处理大致相同,两位老师都非常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题围绕“什么是自立——自立的表现——为什么要自立”展开,王老师执教的七年(5)班经过大半年的培养磨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默契,她把重点放在“为什么自立”这一环节,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就“父母应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一观点,让全体学生分为正反双方,选出各自的主辩、一辩、二辨、三辩,交代了比赛流程和规则后,双方展开唇枪舌战,激烈异常,精彩纷呈,又一次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王老师甚至把听课评课的老师们也调动起来,请他们担任最佳小辩手的评委,当场投票。吴老师执教七年(8)班,是班主任,她在前面的环节设计了若干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一一判断对号入座,而在处理“父母应不应当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这一观点时,则把学生分为六人小组,经过认真思考、热烈讨论,选出代表总结发言。吴老师的风格与黄老师相近,思维严谨,语言准确,连珠炮式的提问像导演了一场头脑风暴,而在组织学生活动方面进步也是十分明显。两位老师都十分注重点拨升华,总结出“在法律上父母没有义务支付子女上大学的费用,但大多数父母乐意培养孩子上大学,不是因为责任,而是因为爱,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的观点。作为思品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引责无旁贷。王老师的这个课例在2011学年荔湾区多媒体教育软件评奖活动中获中学组整合课例二等奖。
3、同伴互助 驱动发展
创新同课异构活动在教师们的心中泛起了思维的涟漪,教师开始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老师们都说通过一个学年实实在在的创新同课异构研究活动,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的处理也得心应手多了。组内同课异构活动让每位教师尽显风彩,校级展示课展现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行、专家的实时点评为大家及时指明航向,对同伴互助、共同进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积极推动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可谓是突飞猛进。如教研室的麦老师、谭老师在对我校的调研活动中不辞劳苦地连续三节听了我们七年级三位政治老师的课“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虽然我们的设计大致相同,但麦、谭老师却对我们的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说我们三位“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大家的水平不相伯仲,不像一些学校备课组中会出现特别强的一位领头羊老师带领其他老师的现象。吴老师教七年(7)班,她思路清晰,善于随机应变,特别具有临场发挥调控课堂的小智慧,如在学习“自尊者豁达”这一知识点是,课件引入了唐朝狄仁杰如何对待在背后进谗言说他坏话的小人这个例子时,有学生对狄仁杰这个人物完全不认识、不了解,吴老师马上修改提问“如果你的同学在班主任面前说了你的坏话,你会如何对待?”王老师教七年级(6)班,她继续她善长的将活动进行到底,如在学习“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这一知识点时课件设计中引用了晏子使楚的故事,王老师的处理是让学生来讲述这个大家熟悉的故事,把课堂打造成展示学生才艺的平台。黄老师教七年一班,各教学环节紧凑且每个环节都毫不例外地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上,就连穿插的小情境目标指向也是非常明确的。三位老师导入新课的手法也不同,王老师用复习导入法,吴老师让学生表演小情境来导入,黄老师用设计的情境导入。即使使用大致相同的设计和课件,由于三位老师的特色、特长不同,那么在实施上课时,就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在具体的细节处理方面做出发扬自己优势的调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符合同课异构的宗旨,又避免了个体备课的孤独无援,资源共享,思维互换,教学设计能达到更高水平。备课高效,课堂更高效,这不正是我们进行同课异构教研的目的和宗旨吗?何况,“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即使是同一位老师在不同班上同一课题,也会根据班级的差异调整某些细节,这不也是同课异构吗?
实践证明,创新同课异构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整合了教师智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更乐学、爱学,促进了教师成长。而高效的课堂也带给我们更高的教学质量,这一学年上下学期在荔湾区期末联考中七年级获得了全区三十多所学校的第13名,创造了我校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思想品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2(6)
3、饶从满;张贵新;教师合作: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周文叶. 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
5、陈惠芳“同课异构”的三次实践《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
6、《校本研修中的同课异构》 温州实验中学
7、《同课异构教研模式介绍》 杭州市景华学校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