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职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蒋 芬
【机构】 柳州市鹿寨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针对职中语文教学现状。就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教育;优化教学
作为职业中学中的一门霞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职中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提高职中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所以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语文课程更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程,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博大的胸怀,哪怕仅仅是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也能熏陶学生的素养……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同。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传统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会陷入片面强调语义课的工具性的怪圈,而忽视r学乍的主体地位,将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义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并且,随着高中扩招的升温,更多的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不高,造就很多学生语文的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是来混日子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父母来的,更多学生片面的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因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针对职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呢?对此我一直在探索,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挖掘潜力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他们的各科学习成绩确实不好,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根据实际应因势利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毕竟困境又何尝不是一个挑战、一种机遇呢?对此。不少教师仍采用教学模式的,其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没有转变。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办法, “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毫无艺术性可言。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常灌、满堂问”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满堂灌”所造成的枯燥无味。课前教师指导、协助学生找到课上所需的各种材料,只有做好材料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谈。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启发、引导、讨论和点拨。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木屐》的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回忆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把其中最深刻的记忆写出来,引导学生对照着《木屐》中的“父亲”。谈谈对自己的父亲的认识、理解,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体会父爱的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吸引起学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以及把课文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更熏陶了学生的素养。
二、鼓励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的同时,也要适时地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但这并不是完全放手,教师还要随时把握水中的情况,以便进一步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讨论,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无论是上学还是节假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学生都可以不断的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特别是学校、居住的街道、小区以及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并行“我发现、我报告”的活动。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名胜古迹提高学生的能力。柳州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胜迹众多,带领学生寻占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让学生存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实践活动也将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语言和文字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享受,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如学习《雷雨》选段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一部经典的话剧都是一无所知的。虽然说话剧的剧本可以当作小说一样进行讲解、分析,然而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既不能突出话剧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话剧,而且也未免过于枯燥,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把这一经典的话剧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直观,也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对话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且成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进入职中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素质的培养,我们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里的育人应该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牛的实际情况进行心贴心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熏陶渐染提高学生的素养。语义教学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的鲁田。“正是你穿了这些鞋。你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一双鞋,就是一段有头有尾的故事,就是一段有血有肉的记忆,其间渗透着动人心魄的情感”的雷抒雁,无不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伟大;“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课堂上,学牛对许多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些品质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面对新的世纪,职中语文创新教育任莺而道远,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富有创造性地探索职高语文教育的创新教学,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Ⅱ1.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田.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关键词:中职生;语文教育;优化教学
作为职业中学中的一门霞要的基础课程的语文课程,在整个职中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均离不开学生的语文能力,对语文课程的学习能提高职中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为其它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不管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与接受过程,都是语言活动,所以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运用。此外,语文课程更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语文课程,可以引领学生漫步于文学的长堤,去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博大的胸怀,哪怕仅仅是迷人的语句、幽美的意境,也能熏陶学生的素养……总之,语文课堂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是学生灵魂的家同。然而实际上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在传统教育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会陷入片面强调语义课的工具性的怪圈,而忽视r学乍的主体地位,将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变成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中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义的轻视和厌学情绪。并且,随着高中扩招的升温,更多的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不高,造就很多学生语文的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是来混日子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父母来的,更多学生片面的认为,职业学校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因此学生更加放松对语文的学习。针对职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可采取哪些对策呢?对此我一直在探索,在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挖掘潜力
诚然目前职校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的中下生,他们的各科学习成绩确实不好,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根据实际应因势利导,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毕竟困境又何尝不是一个挑战、一种机遇呢?对此。不少教师仍采用教学模式的,其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没有转变。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办法, “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毫无艺术性可言。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 “满常灌、满堂问”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满堂灌”所造成的枯燥无味。课前教师指导、协助学生找到课上所需的各种材料,只有做好材料准备,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谈。此外,我们还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侧重于启发、引导、讨论和点拨。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木屐》的教学中,我会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回忆自己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把其中最深刻的记忆写出来,引导学生对照着《木屐》中的“父亲”。谈谈对自己的父亲的认识、理解,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父亲对自己的爱护、关心.体会父爱的深沉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吸引起学生,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以及把课文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更熏陶了学生的素养。
二、鼓励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语文教学无非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的同时,也要适时地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但这并不是完全放手,教师还要随时把握水中的情况,以便进一步进行指导。首先,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开展讨论,根据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采访。然后写成调查文章。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无论是上学还是节假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学生都可以不断的观察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特别是学校、居住的街道、小区以及车站、广场、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卫生情况,并行“我发现、我报告”的活动。再次,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名胜古迹提高学生的能力。柳州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胜迹众多,带领学生寻占揽胜,不仅能丰富学生知识,更能让学生存赏玩中探究出某些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语文实践活动也将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可以一改以往主要靠语言和文字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享受,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如学习《雷雨》选段时,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一部经典的话剧都是一无所知的。虽然说话剧的剧本可以当作小说一样进行讲解、分析,然而如果只是照本宣科的话,既不能突出话剧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话剧,而且也未免过于枯燥,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把这一经典的话剧播放给学生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直观,也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对话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而且成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进入职中的学生素质与进入高中的学生素质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重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素质的培养,我们应将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这里的育人应该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牛的实际情况进行心贴心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熏陶渐染提高学生的素养。语义教学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的鲁田。“正是你穿了这些鞋。你一步一步走了过来。一双鞋,就是一段有头有尾的故事,就是一段有血有肉的记忆,其间渗透着动人心魄的情感”的雷抒雁,无不使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伟大;“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岳飞,“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在课堂上,学牛对许多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些品质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
面对新的世纪,职中语文创新教育任莺而道远,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更富有创造性地探索职高语文教育的创新教学,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创造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Ⅱ1.当代教育论坛,2004,(12).
【2】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田.职业技术教育20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