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善用生成性资源 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作者】 王百潮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应该用变化的、动态的、预设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着力建构开放和谐、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师生共同在课堂品味母语的优美,体悟民族文化的精髓,老师激情昂扬,学生精神饱满。因为我们的课堂,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完全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上,教师要敏锐地倾听和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快速地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合理、巧妙地利用生成性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会用“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
二、善用“偶发动态资源”使课堂化险为夷。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节外生枝。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课堂上的偶发性事件,大多会打乱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凡事有弊必有利。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如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趋其利而避其害,扬其长而避其短,甚至以退为进,则可能“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一次,上《孙权劝学》一课。正当同学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忽听有人报告说:“老师,他们俩在桌底下看小说!”一阵恼怒之感迅速使我心头膨胀,急忙奔到教室后排,从两个学生手中夺过小说。看着他俩低垂下去的头,我刚想发作,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为何不乘机给学生来一个“阅读比赛”?于是我从教师的后面拿过来两本精美散文,从中选出两篇精短的美文。两个学生在5分钟之内看谁背诵的多,况且,这两个同学可以各带领10名同学作为队友,成绩累加。此时,小小的教室呈现出疯狂背诵的场面。5分钟结束了,展示背诵结果时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很多孩子都能背会80-100字,最少的也能背诵50字左右。我趁热打铁,又在美文赏读中,找到了一篇小说,让学生在5分钟内能够复述小说的故事,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认真的阅读起来,那专注的深情我也被陶醉其中了。
这时一节课上的偶发事件,这件事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也让我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途径,学生们把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至今。陶行知说得好: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一致的。
三、巧用“课堂评价语”使课堂异彩纷呈。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生成的精彩,课堂评价语言更需要教师的慧眼,善于捕捉生成的契机,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评价语是最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评价也容易表现得风趣幽默,诙谐轻松,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达到匡正纠谬、正确引导的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我们在研究贝多芬不平的一生时,学生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一个学生问:贝多芬的性格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音乐家为什么还那样穷困潦倒”因为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贝多芬的年代和那时遥远,同时他不熟悉原著的,我顺势表扬了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善于夸,让课堂评价语实在真切又精彩纷呈,而且我们要善于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中利用生成的资源来鼓励学生质疑。
四、妙用“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让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绽放异彩。
一、会用“自读自悟”,使课堂灵动飞扬。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教学中,由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不同,所以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千人千面,常常因许多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同学们尽情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安塞腰鼓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置死地而后生,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学生读出了涌动的灵气,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张扬个性。
二、善用“偶发动态资源”使课堂化险为夷。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节外生枝。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课堂上的偶发性事件,大多会打乱教师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环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多或少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凡事有弊必有利。教师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如能充分发挥教学智慧,趋其利而避其害,扬其长而避其短,甚至以退为进,则可能“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一次,上《孙权劝学》一课。正当同学们分析人物形象时,忽听有人报告说:“老师,他们俩在桌底下看小说!”一阵恼怒之感迅速使我心头膨胀,急忙奔到教室后排,从两个学生手中夺过小说。看着他俩低垂下去的头,我刚想发作,突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为何不乘机给学生来一个“阅读比赛”?于是我从教师的后面拿过来两本精美散文,从中选出两篇精短的美文。两个学生在5分钟之内看谁背诵的多,况且,这两个同学可以各带领10名同学作为队友,成绩累加。此时,小小的教室呈现出疯狂背诵的场面。5分钟结束了,展示背诵结果时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很多孩子都能背会80-100字,最少的也能背诵50字左右。我趁热打铁,又在美文赏读中,找到了一篇小说,让学生在5分钟内能够复述小说的故事,这时有更多的学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整个教室的学生都认真的阅读起来,那专注的深情我也被陶醉其中了。
这时一节课上的偶发事件,这件事让我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也让我找到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方法的途径,学生们把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保持至今。陶行知说得好: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一致的。
三、巧用“课堂评价语”使课堂异彩纷呈。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生成的精彩,课堂评价语言更需要教师的慧眼,善于捕捉生成的契机,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评价语是最有效的,动态生成的评价也容易表现得风趣幽默,诙谐轻松,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有达到匡正纠谬、正确引导的目的,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当我们在研究贝多芬不平的一生时,学生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一个学生问:贝多芬的性格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他是一个音乐家为什么还那样穷困潦倒”因为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和贝多芬的年代和那时遥远,同时他不熟悉原著的,我顺势表扬了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探讨人物,把对人物的理解放置在整本小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人物了解会更深入。或依据学生的问题来设计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探讨中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课堂的气氛就能活跃起来。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我们善于夸,让课堂评价语实在真切又精彩纷呈,而且我们要善于在开放互动的教学情景中利用生成的资源来鼓励学生质疑。
四、妙用“灵活的板块设计”,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丝丝入扣,环环相接,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而从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应该向“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板块型教学设计转变。在教学中可将教学分为若干板块,每个板块之间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板块之间可以随机自由调整。这样有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例在执教《春》一文时,我根据学情反馈,发现他们对课文内容很熟悉,上课时,我及时作出调整,把“字词教学”板块挪后,把“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板块舍去,直奔重点板块,进行品读赏读的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欣赏课文,品味课文,让孩子们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
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吗。”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新课程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扬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