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优化化学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作者】 吕恒良
【机构】 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荔浦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的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都是从实验中得出来的。近几年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考试已例入中考考试顶目;教师的演示实验规范操作是学生实验操作的榜样,因此抓好实验演示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优化 化学 演示实验 学生 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而近几年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考试已例入中考考试顶目,因此在化学学习中抓好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规范操作的榜样,在化学实验及化学学习中均占重要地位。怎样合理优化演示实验,使演示实验在化学课堂成功地完美展现,可促进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十余年教学经验,在化学课堂优化演示实验的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
演示实验是按照课标有计划有目的借助实验设备和技能把观察对象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程序性观察的过程,它具有直观性、启发性等特点。演示实验过程是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因此,无论是仪器的安装、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药品的摆放,还是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程序,都被学生注意着,所以演示实验必须是规范的,它能为学生起到潜在的楷模作用。
每一个演化学示实验之前,老师必须在课前多次做预备实验并选取最优化方案,争取实验“万无一失”。学生可由一系列“跟我学”的过程,获得较为全面的实验操作知识及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有助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例如实验探究蜡烛火焰温度的高低,教材上介绍的是用火柴梗横放火焰上方1—2秒,事实上由于火柴梗又细又短,实验时间和火候稍微控制不好,就会使实验现象出现偏差;实验中我用火柴梗稍粗一点的小木条,实验更方便,效果更明显。
二、要让学生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和掌握观察技巧、方法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知识和形成各项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往往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支配自己各个器官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从兴趣出发,抱着一种好奇心去看老师的“表演”,如果这样放任自由地去观察,演示实验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做到:
1、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这样学生这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观察什么,老师就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作提示:①反应物的状态及颜色;②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什么时候产生气泡及气泡的多少有何变化;④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2、教会学生怎样观察现象,即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技巧和方法。观察现象时要教会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例如眼看物质的颜色状态、耳听声音、鼻闻气味、手摸物质的硬度及感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等。观察完毕后要让学生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这对于促进、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是很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启发积极思维,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会从观察现象入手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探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演示镁和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先各种调动感官来描述现象,然后对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得出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的生成,而且有能量的变化的结论,然后请学生思考、介绍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用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全面细致观察、性质结合用途思考的训练,有助学生形成观察技巧和方法。
三、要以正确的示范操作影响学生
初三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深远,他们的实验习惯、实验操作技能都与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操作息息相关,因而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规范、熟练准确、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假设教师在课堂上操作马虎不规范,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之前不用纸擦试就直接取用;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碰撞到容器壁;振荡试管时不是手腕振荡而是手臂甩动等,那么学生的操作必定也是不规范的。所以教师实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便给学生正确的影响和深刻的印象。
另外,演示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准确,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药品的纯度、用量及仪器的规格和安装都要精心设计和思考,以保证课堂演示效果,切不可想当然或凭借老经验办事,。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必须是10%,学生电源要按实验要求调到12伏。如果配制的溶液太稀、电压太低,反应速率就很慢,影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整个课堂的安排。
四、活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初中化学教学更要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例如在讲“绪言”课时,我用两个塑料洗瓶分别装0.5%的酚酞试液和2%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用装氢氧化钠溶液的洗瓶喷嘴在纸上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将酚酞试液喷到纸上,立即就出现“化学”两个红字,学生目睹了物质发生变化那妙不可言的景象,思维马上就被引入化学的王国里,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再如学习氧气的性质时老师拿出一瓶氧气,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里,木条复燃,学生观察后,老师立即提出问题,氧气有什么性质呢?就此引入新课。在学生好奇心强烈、疑问重重,想弄明白而以弄不明白的焦急状态下,教师便可主动积极地把学生引到探索知识迷宫的大道上。
五、增设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天资有差别,知识基础也有距离。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快。但教学实际证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对有实验的课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增加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概念。如讲饱和溶液时,学生对“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这句话往往不理解。为此我增设一个演示实验,在硝酸钾饱和溶液时里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不溶解,所以它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但当加入高锰酸钾晶体时,溶液中就出现紫红色现象,学生马上就知道高锰酸钾溶解了,这种溶液就不是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
化学知识的“会学活用”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教学中可适当增设此类实验。例如增设“把一颗鸡蛋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后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演示实验,既使学生掌握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又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两科综合起来,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演示实验常有这样一些缺点:一是学生不能直接动手,二是不能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和错误操作。为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由一名学生上讲台代教师演示实验。改实验的前提是实验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实验课前教师要交待学生预习实验课内容并告知实验随机选取一名学生无课本和其他提示独立操作。实验中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基本操作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及效果是否明显?老师对关键性的问题作提示,实验后学生互相讨论并对实验过程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等学科的超凡魅力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形成由问题到实验探究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不能把演示实验当作任务、操作一遍了事,而要想方设法优化、一丝不苟演示。只有规范操作、目的明确、现象准确直观的实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获得正确、具体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概括与推理能力,成为会学活用的现代型学生,真正使化学无处不在、魅力四射、威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郑益哈 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7.3 8~11
[4]刘旺.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途径[J].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62
[5]尹建华.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J].化学教学,2005,(12)21~23
[6]徐素芳 探究 创新 规范 环保 2006
作者简介:吕恒良,男,1980年10月出生,汉族,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荔浦中学(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初三实验班化学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曾因化学教学基本功扎实和管理班级成绩显著获桂林市中学化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荔浦县优秀教师奖、荔浦县初中新课程基本功大赛展示课奖、荔浦县教学质量优秀奖、荔浦县教育技术装备先进个人奖等奖励;所管理班级获桂林市先进班集体奖。
关键词:优化 化学 演示实验 学生 提高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伽利略说过:一切推理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而近几年来,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考试已例入中考考试顶目,因此在化学学习中抓好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化学演示实验是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规范操作的榜样,在化学实验及化学学习中均占重要地位。怎样合理优化演示实验,使演示实验在化学课堂成功地完美展现,可促进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十余年教学经验,在化学课堂优化演示实验的手段有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做好课前的实验准备工作
演示实验是按照课标有计划有目的借助实验设备和技能把观察对象控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程序性观察的过程,它具有直观性、启发性等特点。演示实验过程是在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因此,无论是仪器的安装、实验装置摆放的位置、药品的摆放,还是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程序,都被学生注意着,所以演示实验必须是规范的,它能为学生起到潜在的楷模作用。
每一个演化学示实验之前,老师必须在课前多次做预备实验并选取最优化方案,争取实验“万无一失”。学生可由一系列“跟我学”的过程,获得较为全面的实验操作知识及严肃认真、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有助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例如实验探究蜡烛火焰温度的高低,教材上介绍的是用火柴梗横放火焰上方1—2秒,事实上由于火柴梗又细又短,实验时间和火候稍微控制不好,就会使实验现象出现偏差;实验中我用火柴梗稍粗一点的小木条,实验更方便,效果更明显。
二、要让学生明确演示实验的目的和掌握观察技巧、方法
化学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知识和形成各项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开始往往不会观察,不善于观察,不善于支配自己各个器官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从兴趣出发,抱着一种好奇心去看老师的“表演”,如果这样放任自由地去观察,演示实验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做到:
1、观察前,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这样学生这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三学生、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例如,做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学生往往不知道观察什么,老师就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作提示:①反应物的状态及颜色;②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什么时候产生气泡及气泡的多少有何变化;④生成物的颜色和状态。
2、教会学生怎样观察现象,即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技巧和方法。观察现象时要教会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例如眼看物质的颜色状态、耳听声音、鼻闻气味、手摸物质的硬度及感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等。观察完毕后要让学生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这对于促进、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是很有益的。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启发积极思维,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会从观察现象入手去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探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演示镁和稀盐酸的反应,让学生先各种调动感官来描述现象,然后对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得出化学反应不仅有新物质的生成,而且有能量的变化的结论,然后请学生思考、介绍化学反应热效应的用途。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全面细致观察、性质结合用途思考的训练,有助学生形成观察技巧和方法。
三、要以正确的示范操作影响学生
初三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影响深远,他们的实验习惯、实验操作技能都与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操作息息相关,因而教师的演示实验一定要规范、熟练准确、有条不紊、从容不迫。假设教师在课堂上操作马虎不规范,用药匙取用粉末状药品之前不用纸擦试就直接取用;用玻璃棒搅拌时,玻璃棒碰撞到容器壁;振荡试管时不是手腕振荡而是手臂甩动等,那么学生的操作必定也是不规范的。所以教师实验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便给学生正确的影响和深刻的印象。
另外,演示实验要求现象明显、准确,这就要求老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药品的纯度、用量及仪器的规格和安装都要精心设计和思考,以保证课堂演示效果,切不可想当然或凭借老经验办事,。例如做电解水的实验时,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必须是10%,学生电源要按实验要求调到12伏。如果配制的溶液太稀、电压太低,反应速率就很慢,影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整个课堂的安排。
四、活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演示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知识,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初中化学教学更要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例如在讲“绪言”课时,我用两个塑料洗瓶分别装0.5%的酚酞试液和2%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用装氢氧化钠溶液的洗瓶喷嘴在纸上写上“化学”两个字,然后将酚酞试液喷到纸上,立即就出现“化学”两个红字,学生目睹了物质发生变化那妙不可言的景象,思维马上就被引入化学的王国里,学习化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再如学习氧气的性质时老师拿出一瓶氧气,立即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里,木条复燃,学生观察后,老师立即提出问题,氧气有什么性质呢?就此引入新课。在学生好奇心强烈、疑问重重,想弄明白而以弄不明白的焦急状态下,教师便可主动积极地把学生引到探索知识迷宫的大道上。
五、增设演示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天资有差别,知识基础也有距离。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强,接受能力快。但教学实际证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对有实验的课容易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增加演示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概念。如讲饱和溶液时,学生对“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这句话往往不理解。为此我增设一个演示实验,在硝酸钾饱和溶液时里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不溶解,所以它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但当加入高锰酸钾晶体时,溶液中就出现紫红色现象,学生马上就知道高锰酸钾溶解了,这种溶液就不是高锰酸钾的饱和溶液。
化学知识的“会学活用”也是中考的重要考点,教学中可适当增设此类实验。例如增设“把一颗鸡蛋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可观察到鸡蛋一边冒气泡,一边沉到杯底,一会儿后又慢慢上浮,到接近液面时又下沉。”演示实验,既使学生掌握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又把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两科综合起来,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演示实验常有这样一些缺点:一是学生不能直接动手,二是不能发现学生的疑难问题和错误操作。为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可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由一名学生上讲台代教师演示实验。改实验的前提是实验操作简单、易于控制。实验课前教师要交待学生预习实验课内容并告知实验随机选取一名学生无课本和其他提示独立操作。实验中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看基本操作是否正确,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现象及效果是否明显?老师对关键性的问题作提示,实验后学生互相讨论并对实验过程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验,又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能力。
实验是化学等学科的超凡魅力所在,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形成由问题到实验探究再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不能把演示实验当作任务、操作一遍了事,而要想方设法优化、一丝不苟演示。只有规范操作、目的明确、现象准确直观的实验,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才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的实验中获得正确、具体的知识与实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概括与推理能力,成为会学活用的现代型学生,真正使化学无处不在、魅力四射、威力无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裴新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郑益哈 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中学化学教与学 2007.3 8~11
[4]刘旺.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创新的途径[J].化学教学参考,2005,(1~2): 62
[5]尹建华.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J].化学教学,2005,(12)21~23
[6]徐素芳 探究 创新 规范 环保 2006
作者简介:吕恒良,男,1980年10月出生,汉族,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荔浦中学(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初三实验班化学教师、班主任,中学二级教师,曾因化学教学基本功扎实和管理班级成绩显著获桂林市中学化学优质课比赛二等奖、荔浦县优秀教师奖、荔浦县初中新课程基本功大赛展示课奖、荔浦县教学质量优秀奖、荔浦县教育技术装备先进个人奖等奖励;所管理班级获桂林市先进班集体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