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作者】 李文波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合作探究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更加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组织有效探究,很多教师还是比较茫然的,致使很多探究走过场,图形式,成了“伪探究”。下面就合作探究环节展开探讨:
  一、合作探究常见以下几种问题  
  1.问题指向不明,泛探究化。当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时,由于教师没有明确探究的方向,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不知道该探究什么。所以选中探究题目是指最好不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而要设置成有层进性的问答题的形式,明确探究指向,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
  2.无价值的探究,明知故“论”。提出的问题,在教学中已经做出解答,学生心里也已经非常清楚,这种既简单又无探究意义的问题,失去了探究的意义。如结论性的问题就没有探究的意义,而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过程就很值得探究。
  3.超越极限探究,越难越“论”。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中组织探究的难度越高越能显示出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往往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像这样刻意追求探究问题的难度,反而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二、选择课堂探究的有效时机  
  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动辄让学生探究,一节课有多少个环节就有多少个探究。其实,课堂探究并不是越多越好,课堂探究也要讲究时机。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境中的课堂探究才是有意义的。
  1、合作探究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根据主题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前让每位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2、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来理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适当引导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3、当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例如,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类型的区别和影响因素,新授课学生会会比较迷惑,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很好的触发点。
  4、当问题的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时。教师可以此创设争辩情境,打破学生迷信书本的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在人文地理中,很多问题没有定论,我们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期得到更加完善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的问题设置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探究。有效的课堂探究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要探究的是什么,或者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之上组织课堂探究的时候,要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明确和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面对问题一脸茫然,探究也不会偏离方向。
  2.问题的思考难度恰当。一方面用来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究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探究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节,涉及到昼夜长短的问题为例说明。课程标准要求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这个问题如果教师简单地设计成: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跨度就有些大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探究。如果改成这样一组小的探究题,就好办得多了:
  ①春秋分时,地球上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
  ②夏至时,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南半球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
  ③冬至时,北半球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南半球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有什么规律?赤道上昼夜长短情况如何?甚至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还可以再加入太阳直射点在10°N和10°S时的情况,这样学生通过对这一个个小问题的探究,最后再综合起来,就会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
  3.问题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探究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就没必要探究。类似“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事实性判断的问题往往没有探究的价值。 
  四、课堂探究存在问题   
  课堂探究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容易步入一些误区,因此要及时进行反思,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1、不准备就探究。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探究,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探究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探究,探究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探究话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探究发言的准备。
  2、探究偏离核心主题。探究开始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探究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探究中心,从而使探究偏离论题。在探究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和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以求探究达到一定的深度。
  3、探究被部分学生把持。一个班的学生能力有高有低,语言表达能力有强有弱,少数很健谈的或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把持探究,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旁观者,这样,探究就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探究。
  4、无探究规则的探究。探究前制定一些探究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规则,就会混乱。因此,在探究开始之前,应提醒学生要遵守的规则。
  5、只探究不总结、不评价。探究结束后,如不进行适当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对探究的结果和探究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产生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每次探究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探究结果,指出探究中存在的问题等。
  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改革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原动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好方法。只要我们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运用合作探究,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