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构建高效课堂“三部曲”

【作者】 沈永红 苗 明

【机构】 湖北省谷城县茨河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节高效课堂好比“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即开头要象凤凰那样引人入胜;猪肚,即中间要象猪肚一样丰满结实;豹尾,即收尾要象豹子尾巴一样有后劲,这是对高效课堂结构的高度概括和诠释,如何实现“风头”引人入胜、“猪肚”丰满结实、“豹尾”强劲有力,笔者重点谈谈自己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中导入和收尾工作中的做法和见解。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
  好的开课能够创设与文本相近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迅速进入文本中。上好一堂成功的课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但是我认为如何提出课题、导入新课是至关重要的。下面谈谈物理课导入的艺术。
  1、由科学史料导入
  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简单磁现象,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导入新课;讲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引用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来导入新课。
  [反思]: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教师采用一些动画片、幻灯片展示给学生配上饶有兴趣的音乐和解说,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深受学生欢迎。
  2、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
  生活中的经验有正确的和错误的两种,有时利用学生生活中的错误经验来导入,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惯性定律时,可先提问学生:“维持物体的运动是否一定要有力的作用?”“速度大的物体是不是一定受一个大的力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肯定的答案是错误的,但学生常常认为是正确的。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假象所迷惑。例如静止的车,人推它才动;静止的树枝,风吹它才动;静止的球,脚踢它才滚,等等。如果不推、不吹、不踢,这些物体是不会动的。当老师把学生认为是“千真万确”的生活经验,给予否定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注意力顿时集中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上来,这样就巧妙的导入了新课。
  [反思]:这种导入方法不仅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经验在没有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之前还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要正确认识世界,掌握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对原有感性知识作一番完整的分析,以获得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十分有益。
  3、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
  采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也可以用来导入新课。例如讲“压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思考:人在烂泥地上走和在烂泥地上垫一块木板后再走,两种情况下,陷入泥里的深浅是否一样?为什么?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又如讲“惯性”的时候,可以举出钢笔出水不畅时,甩一下,墨水就出来了;汽车起动、制动、拐弯时乘客有倾倒现象等事例,来导入新课。
  [反思]:利用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现象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但能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使他们进入积极思维状况,迫切想知道其中的答案,马上进入研究状态。有助于理解所讨论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更利于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4、由小实验导入
  初中物理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安排了很多小实验。教师讲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的小实验来导入新课,效果也很好。例如:讲液体的压强时,开课前我把学生带到水龙头前,用塑料袋直接接在水龙头上,然后用细线扎紧,开启水龙头,塑料袋很快就会破裂,水从裂缝处喷出来,让学生分析塑料袋破裂是什么作用的结果,学生议论纷纷,做出猜测,从而导出液体压强这一概念。再比如讲摩擦起电时,用经摩擦带电的塑料勺或塑梳子靠近自来水龙头流出很细的水流旁时,会看到水流发生了弯曲,顺其自然就导入了带电物体吸引轻小物体这一课题。
  [反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来导入新课,其好处不但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技能。
  5、由演示实验导入
  教师做适当的演示实验也可以导入新课。例如:在讲大气压一节课时,可以做下面实验。 
  拿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不要太粗),插到盛有着色水的杯里。从玻璃管的上端吸气,则可看到着色水被吸了上来,这时用手指堵住上端管口,将管提出杯外,尽管下口是开着的,可是水并不流出。如果将堵住上端管口的手指放开,水就从管中流了出来。实验同时,可以把演示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分作几个小问题向学生提出:
  1.从玻璃管上端吸气,管中水为什么会上升?
  2.上端管口用手指堵住后,水为什么不会从下端流出来?
  3.手指放开后,水为什么就流了出来?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反思]:通过演示和课文内容有关的实验来导入新课的好处,不仅仅反映在演示实验本身的生动、形象上,它容易把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对物理理论的学习上来,而且,学生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一开始就获得了感性材料,为理解和掌握好教材内容准备了条件。这种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二、生动有趣的类比
  初中物理教材有很多重要概念、重要实验及计量仪器的使用,它们既是教师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掌握的难点。如果方法不当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去向学生解释、阐述、演示,其结果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还是难以掌握。虽然暂时记住了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忘的一干二净,更不用说会用所学知识去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了。而这些重难点知识又频频出现在各类考试中,且占相当大的比例。但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要概念的得出到最后的应用都是有规律、有章可循的。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只要教师找准了规律,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巧归纳、善总结、多比较,学生学习起来还是十分轻松的。教师不用做繁琐的讲授,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磨练他们的各种技能。多年来的经验积累,用“类比法”教学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生易记、易掌握。
  1、概念教学的“类比”
  【案例一】:物理概念的教学,只要我们讲透了学生学习的第一个物理重要概念,其它的概念均可让学生模拟学习,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速度的概念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引导学生学习速度时,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问: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时,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不同?
  生:它们的运动快慢不一样!
  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交流归纳总结得到:
  ①通过的路程一定时,比较它们运动时间的长短;
  ②运动的时间一定时,比较它们通过的路程的长短;
  ③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来表示,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速度的认识:
  
    

  
  
  
  有了这个范本,在教学其它概念,如:密度、压强、功、功率时,教师只需带着学生将学习速度的方法略作回忆,学生便会很快进入角色,对照预习提纲认真自学,相互讨论、交流,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效率相当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构建了高效课堂。
  2、计量仪器教学的“类比”
  【案例二】:物理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核心所在。初中阶段,学生认识、使用的各种计量仪器较多,使用方法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想办法引导他们分析这些测量工具由于所测物理量的不同虽然有其相同点但也有不同点,只要加以区分,学生应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长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测量,在学习刻度尺的使用时我这样带领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让学生对照提纲预习,自己观察刻度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最后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知道了刻度尺的使用,为以后学习其它计量仪器的使用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托盘天平、弹簧测力计、钟表、量筒、电流表、电压表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计量仪器,既然是计量仪器,使用前我们都应该进行观察零刻度在哪里?量程多大?最小分度值多大?这些都是相同的。但由于它们是不同的计量仪器,所测物理量不一样,故使用起来方法也会不一样。让学生自己分析,加以区别。水到渠成,教师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3、实验教学的“类比”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是电学中的两个重头实验。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原理、电路图的画法、表格的设计、注意事项、结果的分析等诸多环节一一着手,逐项分析、实验、对比。学生终于明白:原来这两个实验可以合而为一的,所不同的是:实验原理不一样,前者测量数据用R=U/I计算电阻的阻值,后者测量数据用P=UI来计算小灯泡的功率。掌握了“伏安法”测电阻实验,采用“类比法”,学生就会很轻松掌握“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要相信学生有一定的学习鉴赏能力,书本上大部分知识通过自学都能解决,教师只是起着点拨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该精选讲授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高效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类比法”教学化解了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供学双方衔接自然、水到渠成,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培养了其综合应用的能力,更多的则是交给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学习技巧。
  三、演绎精彩结尾
  精彩的结尾让学生回味无穷,给学生一水到渠成的感觉。貌似课已结束但余味犹在,宛如有种神奇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欲罢不能、探究不止,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1、伏笔式结尾
  一堂课的结尾,就像章回小说惯用的“欲知某某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那样,设计一个深入又能激起高潮的悬念,使学生感到言而未尽,让学生课外探索,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到很有滋味,激发他们的课外求知欲。
  学完《欧姆定律》一节后,留下问题:你能根据伏安法测电阻的原则设计出测未知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吗?让学生课外去完成,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这样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学完了《欧姆定律》后并没有完结,还有更深刻的问题有待解决,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探索的机会,给下节课要探究的方向埋下了伏笔。
  2、呼应式收尾
  用提出问题、设置悬案的方式引入课题,一堂课结束时,启发学生用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该堂课所学的知识,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可收到前后呼应,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让学生享受学到知识、解除悬念之后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一课,课前设疑:“要甩掉鞋底上的泥巴,为什么要用力跺脚?甩掉笔尖上的墨水,为何要把迅速挥动的手臂突然停下来?”结尾时,引导学生自己用惯性定律去解决,学生定会大发感慨:啊,原来如此!怪不得锤柄松了,只要将锤柄在地板上捶几下,锤头就紧了??????
  3、兴趣式收尾
  兴趣收尾,就是一堂课的结尾设计可以演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做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引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以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在娱乐中求知、在求知中娱乐,轻松愉快地结束一堂课的学习。
  在学习“流速与压强的关系”一课的结尾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个乒乓球和一张厚的纸,要求将乒乓球悬在纸下吹不掉,看谁先想出办法来。这时,一些学生会想到(下转第7页)(上接第86页)把纸做成漏斗,将小球放在课桌上用漏斗罩住,然后用嘴通过斗颈往漏斗里吹气,再将漏斗徐徐提起来。这时,球在漏斗里吹不掉。等学生做成了再提问:“这是什么道理?”让学生去思考。
  4、游戏式结尾
  经过一堂课的紧张学习,学生会感到疲劳、精神不振,如果课堂结尾时,利用本节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小游戏、小魔术,使学生在欢笑、兴奋中结束一堂课的学习,就能使学生的疲劳烟消云散,精神倍增,同时游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在学习“大气的压强”后,做一个“吹币进碗”的游戏,并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振奋了学生的精神,激起学习的情趣,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看出,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引入还是结尾,它们使用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状况,依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合理的设计出不同形式的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有乐,任何方式都是有效的,进而是高效的。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高效课堂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