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做好高一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作者】 宋培迅
【机构】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面对当前农村普通高中学生普遍厌学,语文学习激情减退,社会习气增长,懒惰、学习基础差等现状,培养高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是百科之母,是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相当困难的。甚至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学习语文,是实现高中语文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终生学习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全面感知文本的习惯。当学生进入高一时我们首先要指导他们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树立“读书(阅读)能使人聪慧,使人快乐,可以获得平常无法获得的享受和幸福,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等读书有用的思想”,用必要的教育来说服学生克服懒惰的思想。其次,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时,我们必须要及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基本的预习技能,才能在不断的坚持中养成预习的习惯。再次,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必须辅以必要的预习制度,并强化及时检查的力度,让学生学会坚持,在坚持中实现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为课堂高效学习做准备。
(二)培养查检工具书(包括学习资料)的习惯。用好工具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教师不要只教会学生用工具书,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爱查检工具书的习惯。要养成利用好、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就必须给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用哪一类的工具书,如何用等问题。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从课外接收知识的营养。
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课内的阅读的有限性,课外阅读的无限性,造成有限的课内阅读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当下的未知欲望,因而课外阅读成了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帮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之朝这个目标前进,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应多读书看报,扩大知识视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课外阅读的持久性。
其次,边读边思考,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三、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促使学生严谨书写态度的形成。
指导学生规范书写,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书面作业的需要,也可为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本人所上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书写姿势不好,书写乱画,不讲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质疑习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倾听和质疑是同步的,有倾听就会有质疑,我们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倾听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质疑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是关键,“听”是“说”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认真的听,就不可能“说”。甚至达到无从“学”的现状。学会倾听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分享他人的经验,让自己的语文学习与表达可以更加顺畅,少走弯路。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关注学生“放纵”的思维,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让学生说完,绝不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同时倾听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表现。
课堂上除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习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经验、知识基础,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反思质疑,比较、排除不合理的或有误的地方,从而寻求最佳知识结合点。在讲解中可以有适度的“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学资料,相信自己,对于问题的处理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倾听和质疑,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或在教材中做好批注等技巧,听后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等。倾听对方发言后,并分析、思考他人讲话内容,等别人讲完后再进行质疑交流,甚至争论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培养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究、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是大有益处的。
合作、探究习惯的培养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并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各项素质,进而形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有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得要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个行为重复九十次,就可以成为一个习惯”,但一个坏习惯,即使付出42天也难以改变。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高中语文的内容多,所选教材篇幅长,科目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更应该教育孩子们改正坏习惯,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更优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
一、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全面感知文本的习惯。当学生进入高一时我们首先要指导他们进行必要的人生规划,树立“读书(阅读)能使人聪慧,使人快乐,可以获得平常无法获得的享受和幸福,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等读书有用的思想”,用必要的教育来说服学生克服懒惰的思想。其次,在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时,我们必须要及时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和基本的预习技能,才能在不断的坚持中养成预习的习惯。再次,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必须辅以必要的预习制度,并强化及时检查的力度,让学生学会坚持,在坚持中实现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预习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为课堂高效学习做准备。
(二)培养查检工具书(包括学习资料)的习惯。用好工具书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教师不要只教会学生用工具书,还要教育学生养成爱查检工具书的习惯。要养成利用好、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就必须给学生明确,在哪些情况下用哪一类的工具书,如何用等问题。
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使学生从课外接收知识的营养。
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在教学中,课内的阅读的有限性,课外阅读的无限性,造成有限的课内阅读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当下的未知欲望,因而课外阅读成了学生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帮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之朝这个目标前进,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应多读书看报,扩大知识视野,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课外阅读的持久性。
其次,边读边思考,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贮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可以抓住重点,深入理解,做摘录,记笔记可以及时记下心得体会,对积累资料和活跃思想十分有利。边读边思,能够使自己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读得自觉,读得深入,读出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三、培养学生规范书写的习惯,促使学生严谨书写态度的形成。
指导学生规范书写,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书面作业的需要,也可为今后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本人所上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书写姿势不好,书写乱画,不讲规则的现象比比皆是。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质疑习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倾听和质疑是同步的,有倾听就会有质疑,我们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倾听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质疑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学生的倾听是关键,“听”是“说”的前提和保障。没有认真的听,就不可能“说”。甚至达到无从“学”的现状。学会倾听不仅可以分享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分享他人的经验,让自己的语文学习与表达可以更加顺畅,少走弯路。学生要学会倾听,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关注学生“放纵”的思维,不管学生回答得正确与否,都要让学生说完,绝不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同时倾听是一种尊重别人的表现。
课堂上除了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质疑习惯。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经验、知识基础,在听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教学实际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反思质疑,比较、排除不合理的或有误的地方,从而寻求最佳知识结合点。在讲解中可以有适度的“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迷信老师和教学资料,相信自己,对于问题的处理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倾听和质疑,还要指导学生如何记录或在教材中做好批注等技巧,听后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等。倾听对方发言后,并分析、思考他人讲话内容,等别人讲完后再进行质疑交流,甚至争论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五、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培养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究、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对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文素质,促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是大有益处的。
合作、探究习惯的培养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学习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并引导他们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讨论中不断强化、巩固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各项素质,进而形成合作、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当然,有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得要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着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判断能力,追求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就一定能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和学习的深度,真正促使他们形成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一个行为重复九十次,就可以成为一个习惯”,但一个坏习惯,即使付出42天也难以改变。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高中语文的内容多,所选教材篇幅长,科目多,学生学习压力大,更应该教育孩子们改正坏习惯,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才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更优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