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好习惯大数学

【作者】 王世中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洛表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全面发展”这个新潮词儿的引领下,一切都在为了实现“全面发展”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学科要全面——语、数、英、品、社、科、音、体、美、书法、舞蹈……甚至于认为现在语文、数学都不重要了,主要是要学那些新新的、拿得出手的英语、音乐……但是我这个从只学语数时代进化而来的生物,却固执地认为还是应该以语数为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语文是基础。它教会人们认识中华文字;提高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学好了它就等于是迈进了中华文化的大门。其次,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教会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使人的思维有条理;让人做事有安排、有顺序、有步骤。因此语文和数学才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要学好它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认为:学生具有数学学习的好习惯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和认真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的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专心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兴趣也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尽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单纯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教师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使课堂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乐意听。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发言或小组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未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表现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都来做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作一个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条理思维方法、良好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阅读教材中,通过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规律的思维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出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如:我记得在一次测验中,其中一题目为: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中画一个直角,再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对于后面一个问题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没把题目读完。对于解决问题的题目,大多数同学只读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做题,不作深入思考,而是凭着感觉做。如:在解决问题的题目中,看两个数字相加超过一百肯定不对,一定用减法做了,因为1-3册只学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又如:在求两数相差的题目时,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减法。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养学生条理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有这样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的好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主观意识差,在课堂上容易跟随大流,别人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时间,提问学生时,要多方考虑,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显而易见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并适时地提示一下思维的步骤,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动脑筋的欲望。学生的潜能是个不竭的宝藏,你对他有多大的信心,他们就能给你多大的惊喜。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助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发创新的火花。
  三、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的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圆周长》中“已知周长求半径”的内容时,先让同学都去校园的沙木林中量出一根树木的周长,然后在小组立交流:要知道半径怎么办?学生通过活动和交流能总结出:可以用木条围正方形、也可以计算……这样即求了半径、也认识到了圆与正方形等图形的联系,何乐而不为呢?
  四、培养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的好习惯。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知识的过程,进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有条理、统畴安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整理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续发展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一些学习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新提供一定基础。如:我在教完“5的口诀”时,给学生出了很有趣的一道题,我问:你知道王老师今年几岁吗?猜出来有奖品哟!学生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规律排列的糖果图,横排7颗,有5排我接着说:“王老师的年龄数隐藏在这幅糖果图里,看谁能很快数出一共有多少颗糖果的办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把7看成6,就有5个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说:我先看成5个5,再加2个5……。就这样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与内化。
  总之,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坚持长期地训练,就可以使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数学学习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扎根、结果。有了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能大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学好了数学就能将条理、统畴植根于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