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写作走进学生多彩的生活
【作者】 黄 晓
【机构】 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是针砭时弊的真知灼见。本人认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应重在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使他们乐于表达,自由表述。
一、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亲身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的学生写文章最感因难的是材料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春天来了,我让学生们去大自然中放风筝、捉蝌蚪,并找来蚕种让学生饲养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植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习作"假、大、空、套"的现状。即时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即时训练机会,如上课时天气突变--可引导观察指导如何写景;课前学生告状,可让参与者自述事情的经过,同学讨论评判,把经过写下来--教给如何记事。观察周围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抓住人物特点,指导如何写人。在安排学生写《我的妈妈》之前,我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妈妈在家的举动,上班的情形,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妈妈。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这样的训练可引导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记下自己点滴见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
二、让真情感动心灵,学会品味生活。
仅仅贴近生活,生活并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情感贯的血脉穿于写作的始终。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三、让想象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生活。
忠实生活并不等于限于生活。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照抄。“我们允许儿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表达吗?允许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吗?允许他(她)用蓝色的蜡笔画他(她)心中的太阳吗?”太多的禁锢束缚了孩子们的头脑,也压抑了他们的灵气。他们也曾写出过“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充满想像和张力的句子。只是一个个的红叉叉,一次次的否定,使得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童真世界里的烂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造成选材的雷同。但是“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当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他们往往想不到要下雨了,乌云遮住了月亮,而会说:“啊,月亮也怕被雨淋着。”“这种文学性感觉、思维和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还显示着强大的力量。”我们要求学生讲自己的话就要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缪斯天性,“必须采取某种措施来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承认具有缪斯天性的人是儿童文化的成员为前提。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才能被减少或被消除……”。
在教学《望月》一课后,学生们惊叹文中小男孩的想像力,在兴趣的心理驱动下,我让学生选择他们乐意尝试感兴趣的内容——风、月、日、霞、雾等,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风吹拂脸庞在孩子们的笔下成了“零距离地拥抱”;“我认识了风的颜色,白得有点朦胧”;“我随手抓过一团雾,铺在地上,让夜睡觉”,这样的描写雾的诗句是多么超凡脱俗。写山里的孩子们上学难,孩子们的笔下出现的是“一走就是几十里,好远的知识呀。”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的人,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一、让真实积淀记忆,学会观察生活。
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著名作家大多亲身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有的学生写文章最感因难的是材料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春天来了,我让学生们去大自然中放风筝、捉蝌蚪,并找来蚕种让学生饲养并把观察到的记下来,丰富学生的课本外延。渐渐地,学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不再"熟视无睹",他们会感受种植养植的忙碌与喜悦,戏水捕鱼爬树捉鸟的极大乐趣,娶亲送终迎来送往的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变成了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所以,只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他们的见闻,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习作"假、大、空、套"的现状。即时作文是指导观察的最佳途径,有意识地抓住眼前的人、事、物、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即时训练机会,如上课时天气突变--可引导观察指导如何写景;课前学生告状,可让参与者自述事情的经过,同学讨论评判,把经过写下来--教给如何记事。观察周围的人--亲人、老师、同学,抓住人物特点,指导如何写人。在安排学生写《我的妈妈》之前,我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妈妈在家的举动,上班的情形,深刻、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妈妈。这样,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这样的训练可引导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记下自己点滴见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
二、让真情感动心灵,学会品味生活。
仅仅贴近生活,生活并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学会品味、学会感动。感受生活的艰辛,成功的乐趣、集体的温暖和自然的情趣。让情感贯的血脉穿于写作的始终。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三、让想象张扬个性,学会创造生活。
忠实生活并不等于限于生活。文章源于真实的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简单照抄。“我们允许儿童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表达吗?允许儿童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吗?允许他(她)用蓝色的蜡笔画他(她)心中的太阳吗?”太多的禁锢束缚了孩子们的头脑,也压抑了他们的灵气。他们也曾写出过“雪融化了变成春天”“月亮喜欢晚上”这样充满想像和张力的句子。只是一个个的红叉叉,一次次的否定,使得孩子们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不敢有自己的想法,童真世界里的烂漫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消失了。因此在进行写作教学时,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造成选材的雷同。但是“为了欢乐而出世的鸟,怎能坐在笼中歌唱?”就学生想像而言,则不能用“合理”来束缚学生,因为“在儿童的词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当看到月亮被乌云遮住,他们往往想不到要下雨了,乌云遮住了月亮,而会说:“啊,月亮也怕被雨淋着。”“这种文学性感觉、思维和语言,会一直延续到儿童期,艺术的本能在小学阶段的儿童身上,还显示着强大的力量。”我们要求学生讲自己的话就要注意到儿童的这种缪斯天性,“必须采取某种措施来保持从学前儿童文化到学校文化转换的连续性。这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以承认具有缪斯天性的人是儿童文化的成员为前提。只有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压抑才能被减少或被消除……”。
在教学《望月》一课后,学生们惊叹文中小男孩的想像力,在兴趣的心理驱动下,我让学生选择他们乐意尝试感兴趣的内容——风、月、日、霞、雾等,用孩子的视角观察,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风吹拂脸庞在孩子们的笔下成了“零距离地拥抱”;“我认识了风的颜色,白得有点朦胧”;“我随手抓过一团雾,铺在地上,让夜睡觉”,这样的描写雾的诗句是多么超凡脱俗。写山里的孩子们上学难,孩子们的笔下出现的是“一走就是几十里,好远的知识呀。”所以,作文教学中只有尊重儿童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儿童化的语言,才能真正解放儿童的手脚,让他们写真话,写出自己的话,按着自己的意愿,用想像创造了一个充满神奇和幻想的世界。”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的人,这也正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