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析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作者】 王建挺
【机构】 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前中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比较困难,其直接原因就是中职生就业能力差所导致的,我们学校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职业教育简单地说,除了对人的做人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就是职业技能的培训和就业能力的提升。只有解决了“出口”,才能解决“入口”,守得住“隘口”,明晰三者关系,固本求源,探索校企结合,零距离接近市场,强化质量,建立机制,完善体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 机制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各类大中专院校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最主要的是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定位两个方面。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历和知识面上都没有优势,如何增加就业机会,也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根据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和实践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变化周期不断缩短,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中职学校培养目标能否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些学校热衷于社会热门的一些专业,而对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线生产和服务专业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对所设置的专业根本就没去做市场调查和前景预测,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市场能力很弱。只有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来展开,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使他们看到就业前景,激发其专业兴趣,促进中职生努力练就一身好技能。
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固本疏源,重基求新”
“固本”就是抓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根本,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二实行分流,实行升学班、就业班,在高三时,对就业班的学生在实习基地由学校免费找师傅一对一培训)。“疏源”就是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我校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达15个(上海昌硕、广东富士康、重庆西永、垫江胜利汽修、垫江伟业汽修、垫江银通汽修等)。“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求新”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所有专业开设就业指导课,每周不少于2节)。
三、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
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四、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
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我校10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30余场,在5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5多家。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金融危机非常时期“八管齐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政府应转变职能,为提高中职就业能力服务
政府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中职就业市场,建立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中职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中职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中职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中职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学校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走向市场的向导,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总之,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升学和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中小企业尚在发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使他们不仅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成为小企业主。加强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上创设一个让广大学生发挥个性、发展潜能、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使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实际锻炼的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曙晖. 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9):74-76.
[2]李继伟. 浅谈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河南教育旬刊, 2012, (11):37-38.
[3]罗莹. 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 职业, 2012, (3):50-51.
关键词:职业教育 就业 机制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深入改革,各类大中专院校技能型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社会。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影响毕业生就业的诸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最主要的是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定位两个方面。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就业为优先目标,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历和知识面上都没有优势,如何增加就业机会,也就成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要课题。笔者根据重庆市垫江县第一职业中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索和实践的实际情况,总结了中职学校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变化周期不断缩短,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中职学校培养目标能否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有些学校热衷于社会热门的一些专业,而对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线生产和服务专业不重视,甚至有的学校对所设置的专业根本就没去做市场调查和前景预测,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适应市场能力很弱。只有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服务为宗旨”的原则,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来展开,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使他们看到就业前景,激发其专业兴趣,促进中职生努力练就一身好技能。
二、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工作“固本疏源,重基求新”
“固本”就是抓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根本,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全面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二实行分流,实行升学班、就业班,在高三时,对就业班的学生在实习基地由学校免费找师傅一对一培训)。“疏源”就是与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联系,取得社会用人单位的了解和信任,扩大毕业生就业的源头,我校建立实习(就业)基地达15个(上海昌硕、广东富士康、重庆西永、垫江胜利汽修、垫江伟业汽修、垫江银通汽修等)。“重基”就是重视就业的根本规律,了解人才市场的基本行情和社会用人的基本要求,将其反馈到人才培养实践和就业准备工作中。“求新”就是在毕业生就业推荐中,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用人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营销策略,经常找新路、出新招在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根据学生不同专业与不同年级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引导(所有专业开设就业指导课,每周不少于2节)。
三、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
建立“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互促,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的机制,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实现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一条龙”。第一课堂重视“学思统一”,夯实创业知识和技能。开设创业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强化课程实验,培养创业技能创新教学方法,培育创业素质。第二课堂重视“素质拓展”,突出创新创业实训。突出专业实训,进行创业模拟支持学科竞赛,激励创新精神鼓励科学研究,培养创业潜能。第三课堂重视“知行合一”,丰富创业经历和体验。积极支持在校生开展创业实践鼓励学生社团校外行动,丰富创新创业体验。
四、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就业指导与市场培育“两手抓”。
在就业工作体系建设上,坚持“二手抓,二手都要硬”,一手抓就业市场培育和开拓、一手抓就业指导与服务。精心培育校内校外就业市场,努力拓展就业领域。我校10年累计举办专场招聘会30余场,在50余个城市开拓就业市场,签署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企业15多家。推行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人性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五化”工程,完善就业工作体系。金融危机非常时期“八管齐下”,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五、政府应转变职能,为提高中职就业能力服务
政府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中职就业市场,建立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中职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中职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中职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建立中职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学校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走向市场的向导,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总之,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升学和就业形势严峻以及中小企业尚在发展的情况下,职业学校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鼓励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自主创业,使他们不仅仅是求职者,还可以成为小企业主。加强中职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能够在更大范围和更广层面上创设一个让广大学生发挥个性、发展潜能、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使创新创业素质得到实际锻炼的适宜而宽松的环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曙晖. 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29):74-76.
[2]李继伟. 浅谈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河南教育旬刊, 2012, (11):37-38.
[3]罗莹. 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 职业, 2012, (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