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阶段国学启蒙教育研究

【作者】 欧国珍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教场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国学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灵魂。国学教育是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因地制宜地开展国学教育活动,开发国学校本课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小学国学教育现状、小学国学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学教育; 小学阶段; 校本课程
  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
在此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强化民族认同
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
为习惯,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会其做人,为其精神世界
的成长奠定基础。国学教育在小学的开展起自20世纪90
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和国学教育价值的凸显,人们对在
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
  一、国学教育的基本形式要丰富多彩
  针对国学内容博大精深、浓缩精炼且韵律明快、朗朗上口的特点,为使学生更快更便捷地掌握相应的内容,寓教于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诵经为主的多种国学教育活动在一些中小学(以小学为主)展开。例如,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将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除每周安排一节国学课外,还固定时段(早自习20分钟和课前5分钟) 引导学生集体诵读或默读。课间学生在操场上跳起了该校教师自编的《弟子规》皮筋舞;做《三字经》拍手歌游戏;放学时操场上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经典路队歌。济南大明湖路小学调整语文教学,把诵读《三字经》等纳入语文教学过程。深圳市罗湖区凤光小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校园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韵味,涵养气质,陶冶性情。该校校园大门口上方悬挂大型电子屏,屏幕上滚动播出教师精选的适合儿童诵习的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古诗词等。在古韵民风的熏染中,儿童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内涵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二、国学教育的内容要兼具传统性和时代性
  为实现国学教育既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又赋予其
时代内容的教育目的,多数学校往往能够根据本校的实际情
况和教学要求,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
  鞍山市铁东区东长甸小学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校本诵读计划。它包括四书、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诗经》等内容。学生必备古诗70首。学生如果能完成这个诵读计划,小学六年毕业后的阅读量应为150万字,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开发了一套国学校本教材(1-6年级)。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在国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形成了自己的国学教材。教材分上下两部分内容(必读和选读)。“四书五经”作为必读内容的首选,其中以《论语》为核心;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寓言等作为选读内容的主体,其中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神话传说为主,强调趣味性,并注重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如《韩非子》、《东坡志林》等书籍里的故事多为采编。另为独树一帜的还有提出“‘新六艺’国学启蒙教育行动方案”的深圳市数百所中小学。“诗、礼、书、画、武、乐”是“新六艺”国学教育内容的六大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界定了内涵,在原有“六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更适合儿童和时代发展的国学教育的新篇章,赋予国学以灵动的色彩和新鲜的活力。获悉,此方案已入选广东省“十五”重点课题和“中国加入WTO与国学教育”子课题。[1]
  三、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年来我国小学国学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在国学教育实践方面,相对于香港、台湾小学的国学教育,我国内地还处于探索阶段。[2]内地只有少数小学能充分认识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展了相对较系统的国学教育; 另一些学校则由于认识不足或条件所限开展得不够理想,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从整体上看,国学在我国内地小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学教育发展不均衡,对其开发没有形成主流,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
  1、对国学教育的当代价值认识不足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面临“釜底抽薪”的危险:当人们,特
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一无所知,对其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厮守其上的人民、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时,就在实际上失落了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家园,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精神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养育自己的泥土中拔出,人就失去了自我存在的基本依据,成为“无根”的人。(钱理群,2005)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传统教育就是陈腐、陈旧和落后,就是满堂灌、僵化和死气沉沉,就是师生对立、不平等、不和谐、不自由,就是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在这种情形下,国学研究能不能走出象牙塔,通过合理的开发和挖掘,在社会尤其是在中小学得到普及、检验,找到知音,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最终落实到提高人的素质上,让传统文化的营养滋养人心。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尤其不可进行商业炒作。
  2、“应试教育”制约着国学教育的开展
  学习国学旨在以传统文化滋养未成年人的心灵,提高其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国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润物细无声”式的长期积淀,很难在当时立竿见影,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后,才会发现这些东西对人生的帮助是多么的大。因此,国学教育最大的障碍在于当前教育环境处在比较实用和功利主义的状态。
  3、师资水平限制小学国学教育的发展
  小学国学教育的主要践行者是教师,要有教师去教,去带。教师的水平决定国学教育的水平。实践证明,国学教育开展的好的学校,其师资队伍也强。没有素质精良的教师,要开展好国学教育只是妄谈。如何遴选国学中适合儿童的珍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如何以儿童易于接受方式传播其精华,这是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技术,也是检验教师文化底蕴与内涵的试金石。由于许多教师自身国学底子薄弱,没有能力甄别国学课教学内容,使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混为一体,导致一些糟粕思想迷惑学生; 许多教师对国学内涵理解不深,没能充分认识到国学对学生成长的塑造作用,只是将国学课当成语文课的补充,教法单一,只让学生大量背诵古文,学生负担沉重,丧失对国学的学习兴趣,导致国学课流于形式。所以培训国学教师,国学的教育和普及,应该体现文化的系统性,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科学有序地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无疑是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施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方式。国学的传承弘扬、重构和强化已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