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技巧的探究
【作者】 樊佑坚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龙昌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是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风格的最直观的反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语言发展与语文能力的培养。本文中笔者根据缺乏语言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状,并结合语文学科的特性,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希望能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锻炼学生理解与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艺术性地运用教学语言,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初衷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所决定。”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规范、优美、准确的教学用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接受语言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最美的生命力。
一、典范性
巴金曾说:“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
将直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本源。如果说教师的语言是无形的模范、有声的行为,那么,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言语、有形的示范。我们常讲“为人师表”,语文教学中的“师表”就是指教师口语的典范作用。因此,为了使教学语言发挥正面模范作用,教师必须采用具有典范性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在小学这一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基本依靠模仿进行,典范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能为今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有益的环境,确保使用符合国家词汇、语音、语言要求的教学用语。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教师还要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考核,采用最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做到口语教学吐字清晰、声音嘹亮、语调适度、自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语言的长足发展。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传播,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传达细腻准确、合乎科学的情意。教师要正确掌握词语的含义、语体及感情色彩等语言元素,并且能够深刻、准确地表达、分析与讲授语言知识。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本中《落花生》文章时,教师就要注意到“落花生”是花生的别名,不要未经调查与查证,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种花生”,造成了理论性错误。再如“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坚决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到底是“有人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还是“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教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语意明白、毫无歧义地进行语言表达。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重点,凸显精华,不仅要做到在精处泼墨如水,还要做到在次要处惜墨如金,这样方能达到“约而不失一词”“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真正到达以简驾繁、以少胜多的至高境界。
三、可接纳性
为了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教学安排,并且
完全理解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具体的表达手法来看,教师应该多使用小学生所熟悉的手段及方法,多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表达形式。例如,根据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特征,教师教学的口语表达除了要注意语法的简单浅显、词语易于理解、表达有趣活泼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则要侧重使用更加严谨的口语表达。如在进行诗歌《瀑布》的教学引导时,我这样设计课程引入的:我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里的水向前奔涌着;大海里的水更加汹涌、澎湃。无论是小河里的水还是长江里的水,或是大海里的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一反常态不是向前流去,而是自高处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水吗?(大部分学生很快联想到要讲的是“瀑布”,心中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谁见过瀑布?有的学生心里可能在想,它是水为何叫做“布”哪?或许还有学生想,瀑布从高处的山上径直向下倾泻,情景必定美妙极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褒赞魅力瀑布的小诗吧。这种教学引导法,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小河、长江等向前流动的水,来展示另外一种种流动方向的水——瀑布,引发了学生好奇的心,使之容易接受新知识。
四、生动性
生动性指的是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活力。为了做
到与小学的语文教材、小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小学教材中生动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科书创设的意境形象、解除疑惑、领悟道理、掌握作品、培养形象思维,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曾说过:“讲到最为动人的事例,最为典范的人物,最为吸引人的情节,既要细致刻画,又要有声有色,使听众听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由此可见,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化深奥为浅显。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的教学时,讲解“幽静”一词,教师如若仅依照词典呆板的解释为“安静幽雅”,虽然十分准确,但是学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境与内涵。但如果教师创设一个生动的环境来解释,效果就显而易见。“在一个月光朦胧的秋日夜晚,小镇的河边有条无人行走的小路,穿过这条小路,在闪烁的灯光下只能看到远处的茅屋,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大概就是文中所描绘的幽静的至高境界吧。”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沉醉在“幽静”的气氛之中,深刻体会到安静旷远的意境。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锻炼学生理解与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艺术性地运用教学语言,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初衷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的语言教学修养所决定。”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使用规范、优美、准确的教学用语,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接受语言知识,从而让语文教学焕发最美的生命力。
一、典范性
巴金曾说:“教师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教师的言行举止
将直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本源。如果说教师的语言是无形的模范、有声的行为,那么,教师的行动就是无声的言语、有形的示范。我们常讲“为人师表”,语文教学中的“师表”就是指教师口语的典范作用。因此,为了使教学语言发挥正面模范作用,教师必须采用具有典范性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在小学这一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学生的学习基本依靠模仿进行,典范性教学语言的运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它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能为今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学习语言创造良好有益的环境,确保使用符合国家词汇、语音、语言要求的教学用语。除此之外,为了避免教师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的现象,教师还要通过“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考核,采用最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做到口语教学吐字清晰、声音嘹亮、语调适度、自然,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语言的长足发展。
二、科学性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科学的传播,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扩充学生的语文知识、传达细腻准确、合乎科学的情意。教师要正确掌握词语的含义、语体及感情色彩等语言元素,并且能够深刻、准确地表达、分析与讲授语言知识。例如,在讲授小学语文课本中《落花生》文章时,教师就要注意到“落花生”是花生的别名,不要未经调查与查证,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种花生”,造成了理论性错误。再如“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有人坚决不同意,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到底是“有人坚决不同意”我认为是对的,还是“对于这个同学的解释”我认为是正确的,教师表达不清楚,学生也就难以理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务必语意明白、毫无歧义地进行语言表达。另外,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抓住重点,凸显精华,不仅要做到在精处泼墨如水,还要做到在次要处惜墨如金,这样方能达到“约而不失一词”“立片言可以明百意”“丰而不余一言”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无限的知识,真正到达以简驾繁、以少胜多的至高境界。
三、可接纳性
为了能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乐于、易于接受教学安排,并且
完全理解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口语教学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从具体的表达手法来看,教师应该多使用小学生所熟悉的手段及方法,多使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表达形式。例如,根据低年级的小学生乐于想象的思维特征,教师教学的口语表达除了要注意语法的简单浅显、词语易于理解、表达有趣活泼外,还应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而对于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一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则要侧重使用更加严谨的口语表达。如在进行诗歌《瀑布》的教学引导时,我这样设计课程引入的:我的故乡有一条小河,小河里的水缓缓地流淌着;我们的祖国有长江,长江里的水向前奔涌着;大海里的水更加汹涌、澎湃。无论是小河里的水还是长江里的水,或是大海里的水,都在马不停蹄地向前流淌着。但是有一种水却一反常态不是向前流去,而是自高处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水吗?(大部分学生很快联想到要讲的是“瀑布”,心中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谁见过瀑布?有的学生心里可能在想,它是水为何叫做“布”哪?或许还有学生想,瀑布从高处的山上径直向下倾泻,情景必定美妙极了!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褒赞魅力瀑布的小诗吧。这种教学引导法,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小河、长江等向前流动的水,来展示另外一种种流动方向的水——瀑布,引发了学生好奇的心,使之容易接受新知识。
四、生动性
生动性指的是教学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活力。为了做
到与小学的语文教材、小学生思维特点相适应,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语言必须形象生动。小学教材中生动形象、耐人思考的作品俯拾皆是,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科书创设的意境形象、解除疑惑、领悟道理、掌握作品、培养形象思维,教师就要善于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开展课堂教学。我国著名教育家李燕杰曾说过:“讲到最为动人的事例,最为典范的人物,最为吸引人的情节,既要细致刻画,又要有声有色,使听众听之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由此可见,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风趣,化深奥为浅显。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文《月光曲》的教学时,讲解“幽静”一词,教师如若仅依照词典呆板的解释为“安静幽雅”,虽然十分准确,但是学生不能理解它的真正意境与内涵。但如果教师创设一个生动的环境来解释,效果就显而易见。“在一个月光朦胧的秋日夜晚,小镇的河边有条无人行走的小路,穿过这条小路,在闪烁的灯光下只能看到远处的茅屋,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这大概就是文中所描绘的幽静的至高境界吧。”这种形象生动的描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沉醉在“幽静”的气氛之中,深刻体会到安静旷远的意境。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当的教学语言,以典范性、科学性、可接纳性和生动性指导教学语言的选取,相信长此以往必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傅惠钧.教师口语艺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