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负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者】 杨 静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第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材简析:“负数”从生活及生产实践中产生,如温度的计量、买卖与借贷的计量等。 
  例1通过观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引出负数表示方法,接着引出例2存折明细中分别用正、负数表示存人和支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以及负数的读、写方法。教材先编排“生活中的负数”,再编排“正负数”。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的。最后通过与生活链接,强化学生对负数意义的理解,从而为(第三阶段)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在学习“负数”之前,学生已经系统认识了整数和小数,并且对“分数”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于这样的学习起点,本课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让其体会“负数”产生的简单背景并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体会负数的意义,为今后进―步学习正、负数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设置冲突,尝试记录相反意义的量,体会负数产生的背景。 
  2.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过程。 
  3.初步了解正、负数及其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会正确读、写正负数。 
  教学重点: 
  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流程: 
  一、设置冲突。引出负数 
  1.请同学们用2、3这两个数组成尽可能多的减法算式。(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汇报。算式:3-2=1 2-3=?) 
  2.2-3等于多少,已经不能用我们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表示了,它应该用新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由两个数“2”和“3”写出―些算式,引出问题。创设了―个开放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形成的认知结构。) 
  二、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尝试记录新数。 
  课件出示例l:小玲用温度计在教室里测得室内温度是16℃,小英用温度计在教室外堆雪人的地方测得温度也是16℃,不过是零下16%。 
  请问,室内与室外的温度相同吗?(不同。)都是16℃,为什么会不相同呢?(一个是零上16℃,一个是零下16%。所以不相同。) 
  同学们想一想,你能不能不用语言而采用符号将它简洁地表示出来,让别人一看就能明白你所表示的是相反意义的量。(先独立思考,然后写在本子上。) 
  2.展示比较,反馈交流。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略)。 
  3.简介负数的产生及其表示。 
  相反意义的量怎么表示?科学家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用不同颜色区分,画斜线来表示,加不同的符号表示。(教师边说边出示课件)20世纪初,数学家开始用“+”“-”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种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直沿用至今。这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温度)在它们的前面分别加上“+”“-”这两个符号,就将它们准确地区分开了。(师板书:+16℃,-16℃)
  4.试一试:独立完成例题2。 
  三、沟通联系。丰富认识 
  1.进一步认识“0”。 
  (1)过渡:在温度计上,怎样区分零下16摄氏度与16摄氏度呢? 
  指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多媒体出示。)水结冰的温度定为0℃,读作:0摄氏度。(要求学生)把两个温度在纸质的温度计上标出来(幻灯展示学生的温度计刻度图)。 
  小结: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与零上温度通过O来分界,扩充了O的意义。 
  四、链接生活.巩固内化 
  1.我们了解一下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媒体出示陆良县的历史最低温度)指名读。 
  2完成课本第4页“做一做”,并用“正、负数”知识给自己的课堂练习打分。 
  3、游戏。自选游戏。记分规则:胜一局,记1分;平一局,记O分;负一局,记一1分。结束后统计胜负情况,用正负数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情境,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整合、提升,克服单调、枯燥、以题练题的弊端,同时检测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在预习中,学生对课本上的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这样的问题理解很容易,但在练习中很多孩子都不会写出温度计上的温度,询问原因,原来他们根本就不会看温度计,所以课堂上我就重点指导认识温度计,然后再指导根据温度在温度计上表示认识负数,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使学生真正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  
  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明白用正负数可以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从而让学生体验负数产生的原因。我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正负数应用的实例。如:收入5000元用+5000元来表示,支出5000元则用-5000来表示;小红向东走了20米用+20米来表示,向西走20米则用-20米来表示。再次让学生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理解负数的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