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初探
【作者】 杨华雲
【机构】 重庆市垫江第一职业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进入新的改革日程,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方法上讲都是如此,首先要了解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而后教师要转变自身思想,改变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笔者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应转变两种人的观念,一是领导的观念,二是教师的观念。特别是领导的观念尤为重要。领导的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和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上。领导的眼光若只盯在教师的“绩”和学生的“分”上,用升学率、及格率、优生率等“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必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导致教师为“绩”而因循守旧,学生为“分”而死记硬背。领导的观念必须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坏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之类的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因为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不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靠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来验证。没有新的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很可能只是将传统教学换了包装——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新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人们就会用旧的传统的评估评价机制去衡量、去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会使新课程改革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大量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读准字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
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斑羚飞渡》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靠教几堂课,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荣香.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 软件:电子版, 2014, (5):109.
[2]郭方华.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 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2, (10):15.
[3]谈保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 2014, (58):36.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现笔者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理论和观念
新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改革中应转变两种人的观念,一是领导的观念,二是教师的观念。特别是领导的观念尤为重要。领导的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估和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上。领导的眼光若只盯在教师的“绩”和学生的“分”上,用升学率、及格率、优生率等“绩”来评价教师的优劣,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必将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导致教师为“绩”而因循守旧,学生为“分”而死记硬背。领导的观念必须更新,在制度上应大胆创新,建立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综合性评价。而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新课程改革。
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需的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只要有充足的阳光,适量的水份和合适的土壤,一粒种子就会发芽,就会茁壮成长。”一粒种子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样,进行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宽松的、自由的有利于教学者大胆创新的教学环境。这教学环境可分为“硬坏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新课程改革实验所需的一些设施、设备,它包括录音机、电脑、投影仪等一系列多媒体之类的设备,也包括语音室、电脑室、学校信息网等设施。然而,这“硬环境”在广大农村学校常是一片空白,或形同虚设——有几台电脑但又不能上网。一些综合性的语文活动根本无法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例如“探索月球奥秘”综合性活动等,学生无法上网查阅资料。“硬环境”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
但影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却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俗话说“硬件”不够“软件”凑。“硬环境”可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来完善,也可因地制宜,以本校的实际“硬环境”灵活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而新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新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因为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是新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不仅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靠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来验证。没有新的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很可能只是将传统教学换了包装——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新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人们就会用旧的传统的评估评价机制去衡量、去评价新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会使新课程改革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大量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读准字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
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斑羚飞渡》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靠教几堂课,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荣香.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初探[J]. 软件:电子版, 2014, (5):109.
[2]郭方华.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初探[J]. 新课程学习·下旬, 2012, (10):15.
[3]谈保成.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教学初探[J]. 考试周刊, 2014, (5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