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思
【作者】 梁启惠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改变,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中师生都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数学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关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数学时,深感高中数学教材的跨度大,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大,幅度更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数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还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环境等综合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⑴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⑵ 对于复习课,我们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其次,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如:学生上讲台演示、游戏比赛、相互讨论、作业布置、完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课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五.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子,多动手。有些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解某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此时又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比老师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有时候,我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从而也就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地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使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和规律,而是只会机械地模仿,即使是能够将题解出来也掌握不牢,达不到举一反三之功效,也是思维水平较低的具体表现;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导致错解丢分。
七.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应鼓励为主
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基础差的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题目数据改改,请中等水平学生上讲台板演,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以达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他们的认知水平。
八.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团体的合作精神,我们新教师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共同创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那么数学教学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二.关注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数学时,深感高中数学教材的跨度大,知识的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更大,幅度更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数学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还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以及适应高中学习、生活环境等综合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灵活多样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⑴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当然要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⑵ 对于复习课,我们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其次,我们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如:学生上讲台演示、游戏比赛、相互讨论、作业布置、完成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破之有效
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整堂课的教学都应该围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五.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他们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他们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子,多动手。有些时候在课堂上,看到学生解某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此时又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比老师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有时候,我们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从而也就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证拿出来,或草草地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证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使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和规律,而是只会机械地模仿,即使是能够将题解出来也掌握不牢,达不到举一反三之功效,也是思维水平较低的具体表现;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导致错解丢分。
七.对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应鼓励为主
新课程的宗旨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在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适时适当地给予鼓励。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基础差的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题目数据改改,请中等水平学生上讲台板演,特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应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以达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他们的认知水平。
八.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团体的合作精神,我们新教师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总之,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愿我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升自我,共同创造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