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作者】 沈汉民
【机构】 山东潍坊滨海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2014年教育部对高考的形式以及内容都提出了新的改革要求,各省针对改革要求也对高考形式和内容做了改动,对教学过程特别是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高效的进行教学,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效率,摆脱数学课枯燥乏味的状态,是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最好的方法。
关键词:高效 创造情境 数学
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基本一样,为什么会在成绩上有巨大的差距,这就是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起的关键作用,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是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精心备课,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对教学目标必须有充分的预设、对教学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对教材要驾轻就熟,对教学过程要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众所周知,课堂之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羊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课堂效果最大化,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落实一个“备”字?怎样才是有效备课的合适方式?有效备课的基础是教材还是学生?我认为,备课不是单纯地编写教程,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精编巧用学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备课,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创设的情景要有“数学味”,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乐园中,真正栖居在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领悟到数学之妙,从而使学生心情激荡,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三、拓营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学校教学楼在地面上的影子长为24m,此时测得2m高的标杆在地面上的影子长为3m,你们知道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米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教学楼的影长比标杆的影长等于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比标杆的实际高度,这样就可以求的教学楼的实际高度.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逐渐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出学真知,生活中长才干.
四、润泽数学灵性,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美
一提到数学,多数让孩子最先想到的是机械的数字繁琐的公式,抑或复杂的应用题.这可能与教师过多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鲜活的内涵有关.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蕴含着深邃、丰富的美,如抽象美、逻辑美、符号美、奇异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不仅缤纷的生活中存在数学,多彩的文学中也暗含有数学.而且在文学中,更能体会出数学的妙趣横生.但“数学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的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的见,关键是教师是否用心发现,认识到这种美并和学生分享这种美.教师如果能通过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语言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来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要,利用形式,注重实质,通过有效的情景导入、问题指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一个班级的师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光靠教师或学生“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一个高效的课堂决不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只有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课堂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高效 创造情境 数学
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基本一样,为什么会在成绩上有巨大的差距,这就是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起的关键作用,如何在课堂45分钟内保持高效的学习效率,这是每位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不是程序化的机器,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教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呢?
一、精心备课,找准激发兴趣的切入点
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上好一节课,课前对教学目标必须有充分的预设、对教学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对教材要驾轻就熟,对教学过程要了然于心,同时还要做到“两个吃透”,即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紧紧围绕课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数学课堂的“精讲多练”,为数学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即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让其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数学教师要想把“高效课堂”这艘船开好,就必须扬好“备课”这片帆.
众所周知,课堂之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前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羊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因此,我们要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使课堂效果最大化,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落实一个“备”字?怎样才是有效备课的合适方式?有效备课的基础是教材还是学生?我认为,备课不是单纯地编写教程,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寻找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精编巧用学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备课,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数学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创设的情景要有“数学味”,能引领学生徜徉在数学的乐园中,真正栖居在数学课堂,体验到数学之奇,感受到数学之趣,领悟到数学之妙,从而使学生心情激荡,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三、拓营宽学习渠道,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例如在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学校教学楼在地面上的影子长为24m,此时测得2m高的标杆在地面上的影子长为3m,你们知道教学楼的高度是多少米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问题.实际上教学楼的影长比标杆的影长等于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比标杆的实际高度,这样就可以求的教学楼的实际高度.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究、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自体会.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学生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介绍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如何来解决问题的,从而使同伴知道如何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逐渐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出学真知,生活中长才干.
四、润泽数学灵性,让学生感受其内在美
一提到数学,多数让孩子最先想到的是机械的数字繁琐的公式,抑或复杂的应用题.这可能与教师过多注重数学知识的传递、数学技能的训练,漠视数学本身鲜活的内涵有关.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乏味的,然而却蕴含着深邃、丰富的美,如抽象美、逻辑美、符号美、奇异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不仅缤纷的生活中存在数学,多彩的文学中也暗含有数学.而且在文学中,更能体会出数学的妙趣横生.但“数学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的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的见,关键是教师是否用心发现,认识到这种美并和学生分享这种美.教师如果能通过精巧的设计,生动的语言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来拨动学生“美感的琴弦”,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给学生美的享受与熏陶.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要,利用形式,注重实质,通过有效的情景导入、问题指引、合作探究、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一个班级的师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光靠教师或学生“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一个高效的课堂决不可能是老师一个人在战斗.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只有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课堂效率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