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张立浩
【机构】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理念已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让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运用使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取知识成为现实。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注重实际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展开,新课程理念已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师生获取鲜活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让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跟年代久远的统计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让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虽然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鲜活性和时代感。?????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又如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多位数的读写》时,课前就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堂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的教学模式。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运用使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取知识成为现实。
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推导出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总的设计思路为:步骤一: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面积),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面积的结论;步骤二:建立起每排个数与长,摆的排数与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知道长、宽可以求面积的结论;步骤三:把各种不同的摆法列出来,通过对一组数据的研究,得出S长=a×b的结论。应用这个公式,学生分别计算出几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最后一个图形抽取出来,观察出它是一个正方形,从而总结出S正=a×a。根据总体的设计思路,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进行了步骤一后,我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个同学的学具袋里都有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请你用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摆成一个长方形,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这时,全体学生通过拼、摆等动手活动,获得了感性的认识。那么,如何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呢?我请相当一部分同学来汇报结果,把大家的答案全部列在黑板上。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本节课的重点由研究图形过渡到研究数据上。接着,我从中任意选取三组,列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同学观察图形及面积、长、宽这三组数字的对应闪烁,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这一规律,接着我又提出疑问:“你们发现的只是这三组数字的规律,其它的长方形有这样的规律吗?我们一一来验证黑板上的数据”。通过对这一系列数字的研究,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我又安排了四个图形,请同学应用公式计算面积。在计算完最后一个图形后,很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正方形。我问:“正方形的边叫什么?它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很自然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数学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的。
在设计计算机如何辅助课堂教学时,应力求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讨论、想象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几大特点,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激发兴趣 注重实际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迅速展开,新课程理念已渗入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往往不能提供给学生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使得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这时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师生获取鲜活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让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跟年代久远的统计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让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虽然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然而利用信息技术将现实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起来,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鲜活性和时代感。?????
例如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又如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多位数的读写》时,课前就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堂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这些生动的、有说服力的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的教学模式。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而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运用使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取知识成为现实。
在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其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推导出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总的设计思路为:步骤一:先让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面积),得出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知道面积的结论;步骤二:建立起每排个数与长,摆的排数与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得出知道长、宽可以求面积的结论;步骤三:把各种不同的摆法列出来,通过对一组数据的研究,得出S长=a×b的结论。应用这个公式,学生分别计算出几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把最后一个图形抽取出来,观察出它是一个正方形,从而总结出S正=a×a。根据总体的设计思路,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进行了步骤一后,我向全班同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每个同学的学具袋里都有不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都是1平方厘米,请你用袋中所有的小正方形拼摆成一个长方形,并说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这时,全体学生通过拼、摆等动手活动,获得了感性的认识。那么,如何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呢?我请相当一部分同学来汇报结果,把大家的答案全部列在黑板上。这样就轻而易举地把本节课的重点由研究图形过渡到研究数据上。接着,我从中任意选取三组,列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请同学观察图形及面积、长、宽这三组数字的对应闪烁,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发现面积与长、宽有什么关系吗?”学生一眼就看出了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与宽的乘积这一规律,接着我又提出疑问:“你们发现的只是这三组数字的规律,其它的长方形有这样的规律吗?我们一一来验证黑板上的数据”。通过对这一系列数字的研究,学生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我又安排了四个图形,请同学应用公式计算面积。在计算完最后一个图形后,很多同学都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正方形。我问:“正方形的边叫什么?它的面积怎样计算?”,这样,很自然地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开放性和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数学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的。
在设计计算机如何辅助课堂教学时,应力求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讨论、想象等一系列活动,逐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使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几大特点,从而提高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