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高艳芳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85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阅读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吟诵中感受语感;通过熟读精思、潜心推敲、体会强化语感;激活想象积淀语感;在积累运用中深化语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感 吟诵 涵咏 激活想象 联系语境 积累运用
  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感,即语言感受力。具体地说,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它既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反映生活的表现力。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再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当地传递信息。培养训练学生的预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最佳手段,它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生虽然年龄小,学习阅读的时间不长,阅读技巧上不熟练,但他们有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正式培养语感的好时机。所以《课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语言的感悟,形成良好的预感。”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教学中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吟咏诵读,感受语感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表达方式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才能把握。心理学研究表明:读能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的语感。许多词语具有模糊性,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凭语感去“破译”,才能感知和理解,读的过程就是“破译”过程,所以,朗读不仅是培养语感重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读的过程就是课文的字、词、句进入情感体验的过程,它不仅能“披文入情”而且能“读文出情”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言语以声传情,从而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和深层含义。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对于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难以作出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指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课文中无法用文字体现的内在感情变化读出来,用有声的语言把作者描绘的形象画面再现出来。如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兴奋、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时的兴奋、激动,从而领略到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主人翁情绪的阴晴变化,教学时我设计的环节是通过身临其境的范读来感染学生,语速由平稳到稍快,当读到松鼠和小熊吵架之后,“山顶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从这里开始情绪急转直下,语速稍慢,饱含深情,读出了松鼠和小熊的伤心感、孤独感。当读到“松鼠再也受不了啦,”语速提高,速度加快,此时,我的情感很快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眼含泪花,他们都能随着松鼠和小熊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感情的体验自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咀嚼涵咏,强化语感
  叶圣陶认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涵咏”就是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鉴赏品味,从中获得审美感、情趣感等。每一篇优秀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匠心,如果把它换成其他意思相同的字词,就不及作品中所用的传神、有韵味。只有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借助想象和联想,唤起鲜明的“内心视像”,才能深得文章旨趣,使语感培养富有成效。
  三、激活想象,积淀语感
  常言说: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言语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意蕴与情感。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他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其中“杨梅树贪婪地吮吸”、“一片片狭长的叶子欢笑着”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会令人感到莫名其妙,不能理解这种拟人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中,可通过激发想象,使其在语感中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能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同样“细雨如丝”激发学生联想丝棉的柔软和细密,由“贪婪地吮吸”联想到干渴难耐而得到甘露的舒畅和轻松感。从而让学生联想到春雨中一幅优美的画面。通过想象,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那种在春天里充满的旺盛的生命力的动人画面和意境。
  四、积累运用,深化语感
  《课标》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而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就非常准确。如在教学人教版《草船借箭》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读人物语言对话,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如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课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的有关故事,开拓视野,在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形式多样的语感训练,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不失时机地雕琢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