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在生活中识字

【作者】 普傲尔曼

【机构】 新疆巴州蒙古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说:“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这些)都是活的知识宝库,便是活的书。”在自然和社会这本“无字的书”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关,加强书本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教“语文书”的圈子,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引向生活的大舞台。我们要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生活来丰富识字教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在识字中享受生活的快乐,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构建认识,愉快地识字,掌握汉字的规律,提高识字效率。 
  一、创造识字氛围
  学生踏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我们的识字教学也就应该开始了。一个班级几十名同学,他们名字中的汉字包罗万象,这可是一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好机会。就让学生从认识同学的名字开始,可以让每个学生制作一张精致的名字卡片粘贴在课桌左角上,方便其他同学随时认读,其次让学生在轮流收发作业本的过程中认识同学的姓名。这样一来,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既认识了全班同学的名字,识字量也大大增加了。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教室内的班风,走廊里的名言,校园中的告示牌,橱窗里的标语、花草树木上的挂牌、绿草地上的护绿标语等等,都是极为宝贵的识字资源,利用班队会和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边参观校园一边认字,这样引导学生把熟悉校园环境与自主识字有机地融为一体,浓郁的爱校情与主动识字的求知欲相互渗透,这样既使学生识了字,又能从中学到知识,还陶冶情操。
  还有,家庭中的识字氛围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生活的环境中识字是极方便的,例如孩子喜欢看电视,对电视中常出现的字幕,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识,经常问一问,考一考;对孩子喜欢的画报、卡片、图书进行有意识地认读。
  二、让课堂教学变得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好课内外结合,让教学内容、手段、形式都体现出开放、灵活、活泼的特点,让学生在广泛、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乐学。
  1、通过创始生活化的情景,创设一个相对自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觉得学习的压力。
  2、在课堂中设计形象生动的认字游戏。有益的游戏就是学习,在识字课上,教师可设置一些生活游戏、生活比赛的环节,如“邮递员送信”、“找朋友”、“我和妈妈逛超市”等,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还可以根据所学的生字编谜语,学生也特别喜欢。在生字学完的巩固阶段,在黑板上贴着用卡纸做成的各种各样美丽的水果图,水果图的背后安排了复习巩固的内容。让学生学着农民伯伯摘水果,喜欢哪一张图,就上来揭开,要读出图背后的字,并给它组个词,还可以说上一句话,学生的兴趣极高,不但在生活游戏中复习了生字,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在阅读中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阅读能力形成的越早,理解能力则发展得快,学生自学的能力就强。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是学习的基础,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的越早越好。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是是无意记忆为主。小孩子爱听故事、说故事,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将故事引入课堂,将所学的生字灵活地与故事结合起来,刺激他们的无意记忆,发展其思维。有时候将故事引入课外,让生字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与学生见面,所学知识就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之中。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既可以让生字活起来,也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认识新的生字。如:一年级上册中有一首儿歌《登山》,可将儿歌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边讲边把儿歌中出现的生字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认识生字后,再让学生把这些生字用词语、句子、儿歌、故事等形式多次复现。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生字感觉就很轻松。
  在教学中我发现,分析生字的结构字形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他们喜欢在有字的地方去寻找认识的和不认识的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了读书,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既可巩固生字,还可以扩大识字量。低年级的学生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以本为本,只求学生死记硬背出来的识字量,束缚他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潜力是很难被挖掘出来的。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尽可能地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不断扩大识字量,为以后大量阅读做好充分准备。一年级的孩子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借助拼音进行慢慢阅读了。我们做老师的便开始向学生们推荐相应的拼音读物、刊物,如《儿歌三百首》《少年儿童故事报》《小学生拼音报》《格林童话》等。农村小学最实用的课外读物是《小学生拼音报》和《故事报》。平时,我每周安排学生二次阅读课,通常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有时还举行故事会,朗诵比赛等活动。对那些多读书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激发,识字量也不断增加,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在社会大课堂识字
  利用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识字。如利用广告牌、车站牌、宣传匾等识字。引导学生利用上街玩、旅游等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呀?那个店叫什么名字呀?不知不觉学生不但认识了很多字,包括一些次常用字,还增强了生活的能力。另外,有计划地组织各类活动,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识字。当老师把学生带到附近的超市时,学生惊讶万分。他们没想到,学习、识字还可以在教室外!在超市里,老师对着食物及商标指导学生自由自在地认字,学生把认识的字高兴地告诉老师。我们还利用秋游、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识字。
  生活处处皆学问,两年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他们越来越多地走出了“教室”这个课堂,也更多地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之,生活在哪,我们识字就应在哪,这种识字教学才丰富多彩,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