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实验中收获科学知识

【作者】 郝钦媛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第116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因此,教师指导儿童自己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能力,在指导儿童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着力培养、训练、发展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科学实验与学生的教育发展密切配合,学生通过实验去感觉科学这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实验获得成功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那种获得成功的快乐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他们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教师——兴趣。通过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步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同时学会使用大量的科学仪器,形成一整套方法,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里得到充分发挥。
  一、激发兴趣是进行实验的内部动力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看,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积极与否,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来源于兴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即学生的实验主要由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因此我们在实验中要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意识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往往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实验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目的,如:在《浮力》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手指往下轻压水面上的小船底部,感知浮力的存在,但是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实验中,课后与几名学生进行交谈,发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不高。总结以往教学中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
  二、在实验中建立开放性的指导形式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现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僵化的、单一的指导方式和评价标准。开放的实验指导方式,并不是撒手不管,放任学生,认为不干预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是间接地进行指导,从而实现实验中潜在的发展价值。在传统的、单一的指导方式下,我往往采用把实验步骤逐一的教授给学生,他们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在实验中,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探究欲望。这种实验指导方式下,限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应该采取开放性实验指导方式,实验前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实验我们应该怎么设计?研究设计应该怎么写?”,实验过程中多想几个为什么,实验后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分析等多种方式归纳总结实验结论和设计思想。同时在实验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学生不同方式与标准的指导。我没有想到是,一个指导的眼神,一句指导性的话语,就能改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学生学得自觉了、有兴趣了、积极了……使教师真正的成为了课堂引导者,让学生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再现实验的精巧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引导学生去追溯物理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从中吸取设计思想的营养。对于教材中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实验结论上的重复性,而是突出师生在实验思想上的探索性、合作性。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以此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有效利用实验仪器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科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1、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对实验材料的准备考虑周到、细致了,实验才可能顺利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我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实验中被动成分大于主动。实验材料、实验用具的选择是我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做实验仅凭好动的天性,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去思考或询问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也不能去尝试。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养成不思进取、人云亦云的不良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求实、求真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现在的一个实验中,我往往会准备多种实验材料和实验用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自主选择,一个实验可用多种方法完成,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发散性思维,挖掘了他们的潜能。
  2、充分运用自制教具、先进手段和技术改进原有实验。单凭教科书的实验内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经常补充更新实验内容,使实验常新,使实验向贴近生活,贴近新科技方面发展,拉近实验和现代生活的距离。
  3、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为了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做自选实验或演示实验,还把一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精心编排实验操作流程,拟定实验方案,优化实验课型,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层次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我的实验课上,学生上课积极动手,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最后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和能力,以实际的技术活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参与技术活动全过程的实践,促使学生动手操作和动脑设计相结合,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思维和意识,最终发展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各活动项目的知识主题把多门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打破思维定式,学会以系统的观念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突出以“实践、体验、探究”为基点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让学生主动地发现可迁移的劳动技术要素,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提高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彬、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