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中职农学专业教学的思考
【作者】 越良英
【机构】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农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一个弱势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农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十年中,深感在农学类专业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考试考核内容陈旧老化等诸多弊端。现有农学专业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缺乏基本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不能主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专业出身的农学教师,咱们该做些什么?
关键词:中职学生;教学实践;区别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被社会广泛认可,不易,“农”字当头的农学专业,要被一心想要跳出“农门”的莘莘学子和家长们认可,那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把学生和家长吸引到农学专业来?来了后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回家指导农业生产?作为专业出身的农学教师,咱们该做些什么?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农信心
中职学校学农的学生越来越少,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所以,学生入学军训后,首先需要应用学生班会、上课的时间、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在农业发展上的方针政策。其次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农场、果园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采用科学种植,其效果与利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学生们参观回来之后,改变了他们对农业学习的看法,认为学农依旧前途光明,使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大大刺激了同学们学农的积极性,并增强了对专业思想的认知,学农照样可成才。
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与评价学生,实施区别化教学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出发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兼顾相当多学生出发点较低的现状,表现层次组合。在教学主要内容、进度上可以有弹性,激发和鼓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并且创造条件,激发勉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大家成才,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并相应增加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层次的教学方针,确定不一样的教学主要内容,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布置不一样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本身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目标题,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田间生产实践两部分。
1.强化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学实验是通过上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课堂内获得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活动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组织好学生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广泛开展田间生产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的生产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而且开设一些与“科技兴农”有关的实验,学生把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另外,充分利用学校果园这一优势,每到一定时令,便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实践
农村职业中学附近有许多农田、园林苗圃等。如讲到课本相关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到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并请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现场讲课。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家后,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协助家里搞好种植业。
四、强化老师的专业技能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农学专业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普遍都是有较好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动手本领不尽人意,这和职业技术的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师的动手本领不强,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要求,所以专业老师需要增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用本身的言行和技能去影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五、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和班级课程教授的可行、完美联合成为教育改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过去优势学科应走在别的学科的前头。在教学上,应放弃曾经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创建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办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整个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刺激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联系本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和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甚至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本地农业生产的需(下转第39页)(上接第5页)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本领和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立足本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本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本地生产实际,又能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在中职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如:
1.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2.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之,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众多困境,咱们一线的老师唯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立足本地生产实践,教学与技能两手都要硬,正确对待咱们的学生,才能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2、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关春云.农业专业《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1999,(08).
4、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高等农业教育,2004 (2):66-68.
关键词:中职学生;教学实践;区别教学;评价机制
职业教育被社会广泛认可,不易,“农”字当头的农学专业,要被一心想要跳出“农门”的莘莘学子和家长们认可,那是难上加难。怎样才能把学生和家长吸引到农学专业来?来了后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回家指导农业生产?作为专业出身的农学教师,咱们该做些什么?
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坚定学农信心
中职学校学农的学生越来越少,刚入学时学习兴趣提不起来,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所以,学生入学军训后,首先需要应用学生班会、上课的时间、板报等对学生进行国家政策、国家发展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和在农业发展上的方针政策。其次任课老师组织学生到学校农场、果园参观,让学生亲自体验采用科学种植,其效果与利益可观的现代农业新模式。学生们参观回来之后,改变了他们对农业学习的看法,认为学农依旧前途光明,使同学们对学习充满信心,大大刺激了同学们学农的积极性,并增强了对专业思想的认知,学农照样可成才。
二、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与评价学生,实施区别化教学
针对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根据学生的出发点、发展方向和专业要求的不同,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别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且还要兼顾相当多学生出发点较低的现状,表现层次组合。在教学主要内容、进度上可以有弹性,激发和鼓励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超前发展。并且创造条件,激发勉励学习基础较差、学习上暂时存在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得到相应的发展,实现“大家成才,个个成功”的办学理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口升学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对基本理论的学习与掌握;而就业层次的学生则着重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并相应增加专业技能的拓展。在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要正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对不一样层次的学生提出不一样层次的教学方针,确定不一样的教学主要内容,采用不一样的教学策略,布置不一样难度的作业,实行作业、练习的区别化。让每位学生根据本身的现有水平,完成相应难度的目标题,做到“差的扶着走、中等的领着走、好的放开走”。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施实践教学
农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本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田间生产实践两部分。
1.强化教学实验
教学实验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学实验是通过上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课堂内获得的知识,而且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活动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组织好学生参与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广泛开展田间生产实践
(1)充分利用校内的生产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内容,而且开设一些与“科技兴农”有关的实验,学生把实验中获得的感性知识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另外,充分利用学校果园这一优势,每到一定时令,便组织学生直接参与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与实践
农村职业中学附近有许多农田、园林苗圃等。如讲到课本相关内容时,便组织学生到生产基地参观学习,并请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行家现场讲课。这样,既可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回家后,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协助家里搞好种植业。
四、强化老师的专业技能
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和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农学专业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基本素质。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老师普遍都是有较好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动手本领不尽人意,这和职业技术的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老师的动手本领不强,势必影响到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要求,所以专业老师需要增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升,用本身的言行和技能去影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
五、更新观念,提升教师素质,实施信息化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和班级课程教授的可行、完美联合成为教育改进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亮点。相对而言,农学作为过去优势学科应走在别的学科的前头。在教学上,应放弃曾经的“一支粉笔一本书,洋洋洒洒一节课”、“在黑板上种水稻、栽果树”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创建农业网站为专业教学办事。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农学教学中,可以把农学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若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教学,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其具体整个过程,把生理现象更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农业发展规律,充分刺激引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六、联系本地生产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开设农学专业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但现在的教材系统知识讲得过多,和本地生产实践联系的内容很少,甚至有些内容已经过时,不能满足本地农业生产的需(下转第39页)(上接第5页)要,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本领和条件的学校和教师,可以立足本地的生产实际,开发适合本地的校本教材,这样既能满足本地生产实际,又能刺激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在中职学校教育评估体系中,实践动手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评估内容。在对学生评价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淡化期中期末的评价,深化学习过程评价。如:
1.将成绩百分制改为相对模糊的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几个等级,这种评价方法可减少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过分重视。
2.对学生的课程理论、实践操作、态度以及学习过程小组合作等方面的情况综合打分,形成“综合成绩”。“综合成绩”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3.给学生加“奖励分”。在对学生评价时,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有独创性见解、独到的思路和方法,或在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中获奖,或学生有创新发明的,根据相应取得成绩加上“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能鼓励学生广开思路,求索创新,为一批有个性、有创造性学生的脱颖而出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机制。
总之, 中职学校农学专业的发展面临众多困境,咱们一线的老师唯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当中,立足本地生产实践,教学与技能两手都要硬,正确对待咱们的学生,才能促进农学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绍武,刘逊,屠乃美;构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04期
2、胡守强,张朗山,张献龙,曹凑贵;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关春云.农业专业《农学实践》课程的设置[J].高等农业教育,1999,(08).
4、曹敏建,郭玉华,刘恩才,等,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施.高等农业教育,2004 (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