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无菌药物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及控制

【作者】 付 英

【机构】 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贝特化验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无菌生产环境是药物生产的场所,有效检测及控制无菌药物生产环境微生物含量是生产无菌药品的唯一途径。本文在介绍了微生物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无菌药物的微生物污染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希望为正确维持无菌室的环境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无菌药物;微生物污染;途径;控制措施
  引言
  随着医药界的快速发展,药物的质量控制标准变得越来越严格,无菌药物的生产也进行了更好级别的要求,这样不仅对无菌生产洁净级别提高了要求,同时对人员管理,生产质量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要求。
  1微生物概述 
  1.1微生物的概念及分类
  在自然界中, 有许多肉眼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这些微小生物总称为微生物。微生物主要分为七大类。按照大小和高低等级依次是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放线菌,螺旋体,真菌(酵母菌、霉菌)。其中,立克次体,支原体,放线菌,螺旋体这四类微生物引起的人类疾病一般比较少见,主要是细菌,真菌,病毒这三类引起的人类疾病比较多,所以无菌药物的生产中对这三类微生物药格外注意。 
  1.2微生物的特点
  1.2.1种类繁多:至少10万种以上。按其结构、组成可分成三大类。
  (1)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属此类。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和放线菌。按细菌形态可分:球菌、杆菌、弧菌、放线菌。按革兰染色分为: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属此类。
  1.2.2分布广:土壤、水、空气中均有微生物的存在,空气中微生物主要来自尘埃与土壤,一般情况下不繁殖。
  1.2.3多数对人有益,少数致病:微生物与人类有着直接密切相关联系。在人及动植的表面以及人与动物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寄生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称之为正常菌群。但是微生物中有少数微生物致病侵袭能力较强,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孢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碳疽杆菌等较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这些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2无菌药物的微生物污染途径
  无菌药物污染分为物理性污染(如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化学性污染(如重金属盐类的污染)和微生物污染。无菌药物生产中的污染主要是微生物污染,所以我们这里只研究微生物引起的污染。即指的是无菌药物生产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无菌药物中微生物或者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含量超标而引起的污染。污染无菌药物的微生物来源已经知道微生物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大的一类生物。由于其个体微小、繁殖速度快、营养类型多、适应能力强,所以土壤、水中、空气、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均广泛存在,甚至在高山、海洋等都有它们的存在。当然,不同环境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 
  3无菌生产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按照微生物检测内容可将无菌室微生物分为沉降菌、浮游菌、人员菌。
  3.1浮游菌检测
  浮游菌即悬浮在空气中的活微生物粒子。本方法采用计数浓度法,即通过收集悬游在空气中的生物性粒子于专门的培养基,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从而判定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活微生物数,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常用采集仪器有“浮游菌空气采样器”。采样方法及采样点布置:采样人员严格按照浮游菌空气采样器的操作规程进行采样。工作区测点位置离地0.8m~1.5m 左右;送风口测点位置离开送风面30cm 左右;可在关键设备或关键工作活动范围处增加测点。为防止交叉污染,在不同级别的环境下建议配备专门的空气采样器,并定期用无尘抹布和消毒剂对空气采样器表面进行擦拭,保证期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在使用空气采样器采集浮游菌时,采集人员不要在仪器前走动,以免影响结果。安装培养皿时手要在侧面,不能放在培养皿的前方。
  3.2沉降菌检测
  通过自然沉降原理收集在空气中的生物粒子于培养基平皿(一般多采用90mm 直径硼硅酸玻璃培养皿,俗称沉降碟),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以平板培养皿中的菌落数来判定洁净环境内的活微生物数,并以此来评定洁净室(区)的洁净度。(1)采样方法:将已制备好的培养皿放置在预先确定的取样点,打开培养皿盖,使培养基表面暴露0.5h,再将培养皿盖上盖后倒置,置32.5℃士2.5℃培养48h,取出检查。(2)采样点的布置:工作区采样点位置离地0.8m~1.5m 左右(略高于工作面)。沉降菌的检测位点筛选要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其检测结果能够普遍反映无菌室内环境的情况,采样点的布置应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某局部区域过于集中,某局部区域过于稀疏。对关键操作点可以采取设置多个取样位点来反映该位点的无菌状态。
  3.3人员菌的检测
  人员菌的检测主要为无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更衣验证及离开无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微生物检测,即手部及洁净服的不同部位进行取点检测,经若干时间,在适宜的条件下让其繁殖到可见的菌落进行计数,并由菌落数量来反映工作人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携带的微生物数量。采样方法及采样位点:对无菌室工作的人员进行更衣验证,取样位点头部、眼罩、腰部、手部、肘部、小腿等。手部检测时,受测人员用手指轻按培养皿停留5 秒钟(五指平均分布于培养皿区域),双手都要取样;洁净服的取样点取样时停留时间同样要停留5 秒钟,然后押迅速盖上平皿,送化验室培养。
  4无菌环境微生物数量的控制措施
  4.1规范人员的卫生操作规程
  人员是无菌环境中最大的污染源,据有相关调查表明,在无菌药物生产过程中,有70%的污染来自于人员。人体携带微生物的数目十分惊人,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手部大约有1 000~6000个微生物/cm2,一个喷嚏可以射出100000~1000000 个微生物;健康人群站立不动也可以每分钟向环境中散步100000个颗粒,移动时微粒数量会迅猛增加。为控制人员对无菌室的环境产生的影响,所有人员都应当接受卫生要求的培训,企业应当建立人员卫生操作规程,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对药物生产造成污染的风险。人员卫生操作规程应当包括与健康、卫生习惯及人员着装相关的内容。人员进入无菌室要求人员不得化妆、带手表、戒指等首饰;不得吃东西、嚼口香糖。严格按照进入无菌室的穿衣规程穿戴洁净服。生产过程中出现人员菌检测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应取消其进入无菌室的资格,并对其进行再次培训,直到无菌检测合格后方可恢复进入无菌室的资格;另外,要严格按照新版GMP 对人员的要求,有效控制无菌室人员数量,并尽量避免人员在无菌室不必要的活动,减少人员对环境的污染。
  4.2无菌室的日常管理
  建立安全卫生值日制度,定期对无菌环境进行清洁,当设备和地面出现散落的药物粉末或无菌水时,要及时用清理,并用消毒剂擦拭。一旦发现通风系统、墙壁、天花板、地面、门窗及公用介质系统等设施有损坏现象,要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并保存记录及时归档。从洁净室(无菌室)环境中检测到的微生物应能鉴别至属或种,保留鉴别实验原始记录及菌种,作为无菌生产、无菌检查洁净室环境质量、消毒剂有效性评估及污染源调查的依据,并且也是为无菌检查阳性结果的调查提供第一手资料。
  4.3合理使用消毒剂
  无菌室内最普遍使用的消毒剂是75%的乙醇,另外常见的消毒剂还有70%异丙醇,酸性苯酚,碱性苯酚,杀孢子剂,新洁尔灭等,75%乙醇和70%异丙醇常作为人员及设备表面的消毒使用,碱性苯酚、酸性苯酚及杀孢子剂通常用于无菌环境地面的消毒。为防止微生物产生抗耐受性,通常将消毒剂周期性的交替使用,并保证其使用时限,例如在单周使用75%乙醇和酸性苯酚,而双周则使用70%异丙醇和碱性苯酚。为减少人员菌的数量,工作人员要按照规定间歇性的对手掌用消毒剂消毒。
  4.4无菌环境消毒及设备的灭菌
  无菌环境的消毒常采用甲醛熏蒸的方法,为获得最佳的消毒效果,在熏蒸前对无菌室喷洒适量的水以增加环境的空气湿度,同时将无菌室内的物品以一定的空间角度摆放,以增加其表面积而使消毒更加彻底。设备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121℃、30min),对反应釜设备多次脉动式抽真空,由于反应釜设备较大,一般会存在冷点(灭菌时反应釜温度最低的位点),所以需要对反应釜设备安装多个温度探头来确定灭菌温度。设备冷点处温度超过122℃并维持30分钟蒸汽灭菌,保证设备灭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微生物的有效检测和控制对于无菌药物的生产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要在做好无菌药物生产环境下的微生物数量检测的基础上,做好无菌环境卫生及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的监管工作,将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在根源处,从根本上提高无菌药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西勇,于淑渤,梁宏.无菌药品生产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分析(上)[J]. 首都医药,2009,06:23-25.
  [2]范一灵,冯震,钟玮,杨燕,蒋波,房蕊,鲍英,徐伟东.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核心区微生物污染调查与分析[J]. 中国药事,2014,06:586-590.
  [3]吴丽辉. 无菌药品生产无菌保证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5,0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