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复习课教学模式之我见
【作者】 杨富宴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宋家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邱学华老先生也在尝试教学理论中指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新授课中如此,复习课中也有着相同之处。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复习课的总体模式分“五步教学”:课前自主梳理——知识回顾——练习提升——总结升华——课后延伸。
关键词:复习课 自主整理 小组合作 练习提升
复习,就是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联成项链的过程。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复习课主要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单元、整学期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知识查漏补缺。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时,不仅要把学生学过得知识加以熟练,还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合作,掌握复习知识的方法,拓宽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复习课教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邱学华老先生也在尝试教学理论中指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新授课中如此,复习课中也有着相同之处。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复习课的总体模式分“五步教学”:课前自主梳理——知识回顾——练习提升——总结升华——课后延伸。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上复习课时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自主整理知识,汇聚成川。
复习课所整理的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主动参与收集与整理,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形成知识网络。复习课前,我都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整理相应的知识点、重点题型、容易出错的题等。学生养成了主动收集整理知识的习惯,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效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为帮助学生完成复习任务,通常我会用以下做法:
1.巧设导学案,指引学生梳理知识的方向。
学生收集的知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同时,也不容易收集全面,存在漏却,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在这时就可以体现在导学之中。导学的方法可以是问题式、表格式、学案式的。例如:复习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或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提前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运算律?
(2)用字母这样表示?
(3)应用运算律简便的主要题型有哪些?
(4)哪些题容易出错?你能设计几道这样的题型吗?
有了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梳理知识时就更明确了方向。
2.多种方式整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复习可以是多次的,不定时的,多种方式进行的。教师可以在每单元或每一章节学习完后,通过学生办“单元数学小报”、画“知识树”、建“单元知识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梳理的过程。当然,教师的检查和评比也很关键。每次“数学小报”或“单元知识网”完成后,我都会评选设计新颖、内容贴近本单元重点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评,让学生观摩,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收集与整理知识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学会科学整理知识的方法。
二、知识回顾,梳理成网。
课前,学生经历了收集与整理知识的过程,课中,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就更加容易。一般,我会把这个环节放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小组讨论交流,查漏补缺。
在检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后,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留给学生3、4分钟小组探讨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小组探讨中,全面的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组织讨论时要注意:讨论前,任务明确;讨论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意外”;讨论后,学生要做好汇报的准备。
2.汇报交流,文明有序。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茫茫大海中的那盏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在讨论过后,关键点在于把知识在交流中梳理,点拨中提升。教师可以放手5——8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汇报、交流、质疑、补充,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是否有效,与小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平时要加强小组的建设:选好组长与组员、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习惯的养成训练,如:小组发言有序、文明有礼,避免个别“优秀学生”一言堂;小组成员养成互助的习惯,帮助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讨论完毕以小组鼓掌示意;小组汇报声音洪亮,如果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汇报,小组加分更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汇报完毕,及时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补充意见……
3.教师引导,点石成金。
这一过程与学生汇报融为一体。也许,学生一开始的汇报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教师可以把学生遇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补充中完善。正如邱学华老先生所说,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老师不讲,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学生没想到的,老师才讲。复习课中,教师要关注的,更多是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汇报中,抓住单元知识的主干,从知识的形成、因果关系、知识点在题型中的呈现方式、变式等进行高度慨括,形成知识网络。
三、练习巩固,内化升华。
练习的过程就是给知识树添枝加叶的过程。知识主干成型后,它会以哪些形式变化运用在练习题中?哪些练习要应用哪些知识点呢?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练习中“慢慢消化”。
1.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
练习时,习题的设计尤为重要。练习按层次可以设计:(1)基础题。教师可以从基础题(如:口算、填空、判断)入手,设计与知识重点紧密相关,学生必须掌握的题进入练习。这部分题大多比较简单,既巩固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2)巩固题。根据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针对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巩固练习。(3)拓展题。知识点的应用与呈现的题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把知识融会贯通。(4)挑战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挑战题,培养学生能力。练习设计时,习题要典型,题量要得当。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或检测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在趣味练习中获益无穷。
复习课如果只是单调的做题,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练习时,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比如:把计算题的复习融入“一日游”情境活动中;设计“智慧大闯关”游戏等。2009年,全国名师华应龙老师在成都上了一节复习课《多位数减法》让我记忆犹新:华老师以“为百宝箱找密码”开始布置任务:用自己写的三个不同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减去最小的三位数,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又多。学生都埋头于计算。大约过了几分钟后,华老师微笑着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1)发现最后的算式和得数重复了。引导学生轻松地发现了神奇的“数学黑洞”,拓展了学生数学视角。(2)既然重复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写了。而展示中,有的学生却写了很多重复的算式。华老师在达到练习目的后,巧妙的运用“千金难买回头看”这一道理,让学生体会到要善于思考、检查,也要相信自己,让学生在练习中受益匪浅。
四、总结升华。
教师的课堂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我们来看看华应龙老师是怎样课堂小结的:引领学生发现“数学黑洞”后,他又留了一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如:A.我还想知道4个不同的数字组成的数进行计算会出现什么结果?B.5个不同的数字呢?C.3个数中如果有两个相同的呢?D.3个数中,其中1个是0的呢……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对于这些问题,华老师却并没有一一解决,而是留下了一个未知的结果,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数学,保持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学习劲儿。
五、课后延伸。
复习课只是一节或两节课教学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然而,复习的过程却不能只停留在这一、两节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学生真正灵活的掌握知识,需要多次的训练。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题型多次地、分散地、反复地练习,减慢遗忘的速度和数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上就是我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五步法”,它切切实实的帮助着学生一步步养成了自主复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引着我的复习课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没有哪种模式是最好的,只有更适合的。让我们在不断实践研究共同进步吧!
关键词:复习课 自主整理 小组合作 练习提升
复习,就是把一颗颗零散的珍珠串联成项链的过程。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复习课主要是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某一单元、整学期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的知识查漏补缺。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复习时,不仅要把学生学过得知识加以熟练,还要让学生在复习中,学会合作,掌握复习知识的方法,拓宽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呢?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适合复习课教学呢?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收集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邱学华老先生也在尝试教学理论中指出:“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新授课中如此,复习课中也有着相同之处。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把复习课的总体模式分“五步教学”:课前自主梳理——知识回顾——练习提升——总结升华——课后延伸。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上复习课时的具体做法。
一、课前自主整理知识,汇聚成川。
复习课所整理的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学生主动参与收集与整理,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系统的掌握,形成知识网络。复习课前,我都有意识的让学生先整理相应的知识点、重点题型、容易出错的题等。学生养成了主动收集整理知识的习惯,学会了整理知识的方法,有效地把知识融会贯通。为帮助学生完成复习任务,通常我会用以下做法:
1.巧设导学案,指引学生梳理知识的方向。
学生收集的知识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同时,也不容易收集全面,存在漏却,教师的引导者身份在这时就可以体现在导学之中。导学的方法可以是问题式、表格式、学案式的。例如:复习四年级下册《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时,教师可以根据问题(或设计成表格)让学生提前自主整理本单元知识:
(1)本单元学习了哪些运算律?
(2)用字母这样表示?
(3)应用运算律简便的主要题型有哪些?
(4)哪些题容易出错?你能设计几道这样的题型吗?
有了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梳理知识时就更明确了方向。
2.多种方式整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复习可以是多次的,不定时的,多种方式进行的。教师可以在每单元或每一章节学习完后,通过学生办“单元数学小报”、画“知识树”、建“单元知识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的参与知识梳理的过程。当然,教师的检查和评比也很关键。每次“数学小报”或“单元知识网”完成后,我都会评选设计新颖、内容贴近本单元重点的优秀作品在全班展评,让学生观摩,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收集与整理知识中找到成功的喜悦,学会科学整理知识的方法。
二、知识回顾,梳理成网。
课前,学生经历了收集与整理知识的过程,课中,学生的交流与探讨就更加容易。一般,我会把这个环节放在小组内合作完成,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小组讨论交流,查漏补缺。
在检查学生课前完成情况后,课堂上,教师可以直接留给学生3、4分钟小组探讨与交流的时间。在学生小组探讨中,全面的整理知识,查漏补缺。组织讨论时要注意:讨论前,任务明确;讨论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意外”;讨论后,学生要做好汇报的准备。
2.汇报交流,文明有序。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茫茫大海中的那盏灯塔,为学生指引方向。在讨论过后,关键点在于把知识在交流中梳理,点拨中提升。教师可以放手5——8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汇报、交流、质疑、补充,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小组讨论与交流是否有效,与小组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教师平时要加强小组的建设:选好组长与组员、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加强小组习惯的养成训练,如:小组发言有序、文明有礼,避免个别“优秀学生”一言堂;小组成员养成互助的习惯,帮助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讨论完毕以小组鼓掌示意;小组汇报声音洪亮,如果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汇报,小组加分更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汇报完毕,及时提出不同的见解或补充意见……
3.教师引导,点石成金。
这一过程与学生汇报融为一体。也许,学生一开始的汇报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教师可以把学生遇到的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补充中完善。正如邱学华老先生所说,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老师不讲,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学生没想到的,老师才讲。复习课中,教师要关注的,更多是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生的汇报中,抓住单元知识的主干,从知识的形成、因果关系、知识点在题型中的呈现方式、变式等进行高度慨括,形成知识网络。
三、练习巩固,内化升华。
练习的过程就是给知识树添枝加叶的过程。知识主干成型后,它会以哪些形式变化运用在练习题中?哪些练习要应用哪些知识点呢?这些都需要学生在练习中“慢慢消化”。
1.练习设计有层次性、针对性。
练习时,习题的设计尤为重要。练习按层次可以设计:(1)基础题。教师可以从基础题(如:口算、填空、判断)入手,设计与知识重点紧密相关,学生必须掌握的题进入练习。这部分题大多比较简单,既巩固知识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2)巩固题。根据知识点的呈现方式,针对知识掌握程度设计巩固练习。(3)拓展题。知识点的应用与呈现的题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把知识融会贯通。(4)挑战题。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些挑战题,培养学生能力。练习设计时,习题要典型,题量要得当。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题或检测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2.在趣味练习中获益无穷。
复习课如果只是单调的做题,学生难免觉得枯燥无味。练习时,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富有趣味性。比如:把计算题的复习融入“一日游”情境活动中;设计“智慧大闯关”游戏等。2009年,全国名师华应龙老师在成都上了一节复习课《多位数减法》让我记忆犹新:华老师以“为百宝箱找密码”开始布置任务:用自己写的三个不同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再减去最小的三位数,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又多。学生都埋头于计算。大约过了几分钟后,华老师微笑着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1)发现最后的算式和得数重复了。引导学生轻松地发现了神奇的“数学黑洞”,拓展了学生数学视角。(2)既然重复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写了。而展示中,有的学生却写了很多重复的算式。华老师在达到练习目的后,巧妙的运用“千金难买回头看”这一道理,让学生体会到要善于思考、检查,也要相信自己,让学生在练习中受益匪浅。
四、总结升华。
教师的课堂总结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我们来看看华应龙老师是怎样课堂小结的:引领学生发现“数学黑洞”后,他又留了一问: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如:A.我还想知道4个不同的数字组成的数进行计算会出现什么结果?B.5个不同的数字呢?C.3个数中如果有两个相同的呢?D.3个数中,其中1个是0的呢……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对于这些问题,华老师却并没有一一解决,而是留下了一个未知的结果,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数学,保持了学生敢于探索的学习劲儿。
五、课后延伸。
复习课只是一节或两节课教学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然而,复习的过程却不能只停留在这一、两节课。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学生真正灵活的掌握知识,需要多次的训练。教师可以把重点、难点题型多次地、分散地、反复地练习,减慢遗忘的速度和数量,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以上就是我在复习课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五步法”,它切切实实的帮助着学生一步步养成了自主复习的良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引着我的复习课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没有哪种模式是最好的,只有更适合的。让我们在不断实践研究共同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