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组织与指导

【作者】 刘丽芳

【机构】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美术教育教学美术欣赏教学时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美术欣赏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小班幼儿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
  那么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应如何组织与指导呢?在指导幼儿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应注意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美术能力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幼儿对艺术作品的体验也就是欣赏、探索的开始。
  一、选择艺术性、幼儿易接受的作品
  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必须遵循富有艺术性与幼儿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又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欣赏活动更应如此,只有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幼儿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激发幼儿对欣赏活动感兴趣,才有可能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拓展视野。
  (一)象性的作品
  年龄越小的幼儿越是对具体事物较感兴趣,从幼儿的认识特点看,幼儿容易被作品中具体的、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所吸引的倾向,由于具象性作品的欣赏大多是需要联系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适合幼儿欣赏的具象性作品又应该是幼儿在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能理解和把握的。我们可选择徐悲鸿画的《奔马》、《群狮图》;吴作人、李可染的动物画;齐白石画的鱼、虾图、瓜果、蔬菜图;陈之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等一些作品。这些作品都描绘了幼儿较为熟悉的事物,或有一定的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物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事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
  (二)抽象性的作品
  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梵高的《星月夜》、蒙德里安的《红黄蓝构图》《百老汇的爵士乐》、马蒂斯的《红色的餐桌》《音乐》《舞蹈》、米罗的《哈里昆的狂欢》等,这些作品都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三)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
  在分别欣赏了抽象和具象的作品之后,还可以考虑为幼儿提供一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组画、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梵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等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识别,又在色彩、线条或者形态等绘画语言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四)民间艺术、手工艺术作品
  民间艺术作品因其原发性、恒常的主题、功利的色彩极易为幼儿所接受;至于手工艺术作品,由于它具有立体型、可操作性,也很适合幼儿欣赏。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它率直、不拘一格的质朴特性与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倾向有相通之处。可以说,民间美术与幼儿美术有其内在的共同特性,所以,对幼儿进行民间美术欣赏活动是可行的。
  二、引导幼儿感知作品内容,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应注意充分让幼儿感知作品内容,师可应用启发性语言,帮助幼儿从整体到部分,部分到细节,再回到整体方式进行引导。比如在欣赏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时,教师可运用启发性语言进行提问,先从对画面的整体印象入手:“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除了狮子和小姑娘你还看到了什么呢?它们好像在做什么?”接着再逐步深入:“这幅画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从哪里看出来?画面上哪一部分描述的最细致?最明亮的地方在哪里?感觉怎样?听听这几首音乐哪首和画面是最像?为什么?”再回到整体::“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小姑娘的身边,听听狮子和小姑娘说了什么?你要给这幅画取什么好听的名字?整幅画给你什么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要让幼儿理解,利用对话式互动方法激发幼儿对欣赏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鉴赏力。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提高幼儿表现能力。
  美术欣赏对视觉艺术的知觉不仅有赖于一般知觉能力,而且还需要欣赏艺术形式的技巧,培养幼儿的艺术创新能力。可开展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比较欣赏;也可开展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幼儿在观察比较重理解作品。
  四、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幼儿学习、创作。
  评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部分,是另外一种欣赏活动。幼儿通过对作品的评价,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中,自觉地积累审美经验,即逐渐地有低层次向高层次能动建构,激发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作品的感受表现出来,使幼儿审美心理、审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尝试是一种挑战,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班级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预设了一些欣赏画,引导幼儿在欣赏中让幼儿体验美、感受美、分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