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大爱

【作者】 熊廷勇 樊 刚 杨秀琴 何光菊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翁羊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最近几年我国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不是父母双亡,就是家长为了远出家门务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跟随爷爷奶奶在家就读,加上爷爷奶奶没有好的教育管理办法,严重的影响对其子女的教育,更为严重的影响了其子女的健康发展和安全,所以呼吁全社会来关爱,关心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茁壮成长为祖国的栋梁。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关爱 健康 卫生 心理
  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育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
  课堂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很多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仍然留在农村,形成了父母与孩子分开居住、生活的状况,呈现出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发展,打工潮也成了农民工的主流,打工仔这支庞大的外出务工人员奔向祖国建设需要的四方,有部分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把自己的子女迁随到当地就读和管理教育,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有让其子女跟随爷爷奶奶在家就读和生活,从而制约了孩子的教育,更为严重的影响了其子女的健康发展和安全,结合这些情况,本课题组究其原因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分析如下: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面临诸多生活挑战,以往的研究发现,人们比较多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的辅导方面,认为这是儿童成长的主要问题,从吕绍清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来看,这些问题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发现,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还面临着一些基础性的生活问题,,首先是生活质量的进一步下降。虽然父母给的生活费高与一般的儿童,但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照管,他们的伙食标准下降,营养结构不合理,总体生活质量下降,有些董事的孩子则节衣缩食,虐待自己。其次,他们的家务劳动负担明显加重,特别是那些寄居他人家里的孩子,做的家务更多,做得家务不仅是体力付出,也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其次,儿童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有些儿童的卫生习惯变差,特别是一些女性儿童,在生理变化阶段缺乏关怀和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第四,由于父母保护和管束长期缺位,一些孩子在性格行为形成中存在“两极化”的趋势。有些孩子则变得胆小懦弱。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缺少关爱。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 性格陷于孤僻。留守儿童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承担,就算受了委屈也要自己忍着,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会向父母倾诉,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世界。所以,他们也就不愿意与老师、同学等进行交往,大多女生会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而男生则会惹事生非,严重破环自己的人际关系。随着父母在外务工时间的增多,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孩子就更不愿与人进行沟通交流。
  2、对日常生活敏感。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乏父母的保护,心理比较敏感。生活中一点不愉快的小事情就有可能让他觉得自己被欺负了,在心里就会产生仇恨心理,对他人充满敌意。大多数老人都比较疼爱小孩,对小孩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是顺从,这助长了小孩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可是一旦遇到自己不顺心的事,孩子就会无法接受,因而对他人发脾气、怨恨他人,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
  三、留守儿童道德育为问题
  1、学校教育错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首先,在农村地区,很多学校存在”重智轻德”的育人思想,学校重视学生的升学率,轻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天大部分的学习时间被考试要求的科目所占据。其次,学校也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和情感辅导,学生在感情上的困难得不到解决,导致心理失衡,进而影响对其进行道德教育。
  2、"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四、留守儿童安全问题
  据统计,2006年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故比2005年有所增加,占全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总数的31%。《中国教育报 现代校长周刊》记者叶莎莎呼吁《把血的教训变成共同的责任》,她说:据有关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人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至今,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据还不断上升,听到这些数据消息,让人毛骨悚然。
  究其有关以上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该肩负哪些责任呢,有什么好的预防措施和有效地管理,值得我们人类去深思,结合上面有关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一致认为,教育好和管理好留守儿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国家应该加大经济的投入
  国家应该加大经济的投入,让留守儿童能够全部住校,有老师监管和关心,每到各种节假日,给留守儿童安排好丰富多彩的节日,用互联网定期给家长视频通话,拉近与家长的距离。
  二、学校,教师多给予关爱和心理矫正
  "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这得从心理入手。1、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2、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赏识,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自律能力相对差,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当到每个留守儿童的生日时,安排所有的留守儿童过生party。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3、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4、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不正确的思想,重视子女的教育,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5、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改变家庭教育方式
  1、杜绝单纯的物质教育方式。
  对留守儿童来讲,单纯的物质奖励容易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的不良道德思潮,作为父母,应以前那种以”物质”代替”情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进行亲情教育的基础上加之适当的物质激励,从根源上阻断导致孩子产生不良道德的因素,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2、改变家庭监管方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综合素质高的家庭监护人能对留守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模范和榜样作用,使留守儿童的道德建设朝良性方向发展,才能使家庭教育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重视子女日常道德养成。
  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决定了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效果更佳的特征。因此,家长在与子女的联系过程中要注意思想情感变化以及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情感反应,并对其进行正确的疏导,在此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