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如何科学互动
【作者】 向 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成了课堂最重要的结构。
一、师生、生生互动的内容
“互动”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概念,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等。
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践意义
1、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创建良好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构建积极、适宜、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生物课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
师生、生生互动可分为行为互动、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在一个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行为、认知、情感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生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彼此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认知互动是指师生、生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新技能的策略,是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体现。情感互动是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乐学、善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同时营造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气氛,融洽师生、生生关系,以便使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四、师生、生生互动的策略
1、转变角色意识,为课堂教学有效互动与交流提供保证
研究表明,师生、生生互动受教师各方面特征的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语言艺术、教育方式、管理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值等都会对师生、生生互动产生一定影响,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相互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一员,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对师生、生生多方的倾听,是多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言堂”、不能“作报告”,真正做到转变角色意识,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发言、共同参与的机会,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2、优化教学程序,拓展有效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的空间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效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是师生、生生交流的手段,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深化出当堂生物课教学主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开放性,更要结合我校求真课堂“四步解疑”(自主质疑、碰撞激疑、师生析疑、过关解疑)教学法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再次,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本质的生物问题情景,在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过程中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适时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方向和思维途径。最后,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的空间,由此增强互动的需要性和有效性。
(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互动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都流于形式,大多存在学生无目的瞎聊,教师不主动的指导,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等不良现象。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并为学生树立“小组合作,我非闲人”的思想意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以此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目的。
3、掌握倾听艺术,将有效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领向深处
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似乎是学生的事:教师娓娓道来,认真做着“会议报告”,而学生则细细倾听。但事实上,教师也应该学会倾听。因为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理解学生的意图也是师生之间产生互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天生具有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倾听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和高度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精心呵护他们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萌发,让他们自我实现的意愿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倾听学生,就是对智慧的欣赏,对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敬佩。所以,教师的认真倾听,是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倾听,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了解学生言语背后的情绪,从而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思考的方向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同时适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另外,教师要用自身的倾听作表率,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掌握倾听技巧,从倾听中得到收获。告知学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自己与别人比较、对照,才能从别人处学到更多的东西。
4、情感交融,使师生、生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包括体态语言)来营造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气氛。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激励的动作等都可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融洽师生、生生关系。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还要善于协调、艺术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时产生的分歧与不愉快,努力排除可能影响“互动”的一切绊脚石。
其次,生物课堂也离不开教师客观的、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客观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与交往的主动参与性,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准自己的位点。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正在告别儿童期的幼稚,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客观、公正,把握好“激励”的度,切忌过分夸大其良好的表现,否则,他们敏感的心灵会觉得老师的评价不诚恳,太虚假。其次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并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情感目标互动策略来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生物教学、生物教材中彰显生物的美、生命的美、生命的顽强等的素材几乎无处不在。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的发掘并有效的利用这些美,无疑也能对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使课堂焕发生机,我们就必须走出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告别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深度缺乏的肤浅互动,真正走出一条适合生物学科的、科学有效的,且与我校求真课堂“四步解疑”教学法相一致的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的课改之路!
一、师生、生生互动的内容
“互动”是“师生关系”的主体概念,具体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等。
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践意义
1、通过师生、生生互动达到创建良好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充分展现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构建积极、适宜、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在生物课课堂上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互动网络,并形成一定的互动教学模式。
三、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
师生、生生互动可分为行为互动、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在一个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过程中,行为、认知、情感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生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彼此是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行为;认知互动是指师生、生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新技能的策略,是学生思维活跃程度的体现。情感互动是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的乐学、善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同时营造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气氛,融洽师生、生生关系,以便使彼此的交流与沟通能够有效进行。
四、师生、生生互动的策略
1、转变角色意识,为课堂教学有效互动与交流提供保证
研究表明,师生、生生互动受教师各方面特征的影响,教师的个性特征、语言艺术、教育方式、管理风格、对学生的期望值等都会对师生、生生互动产生一定影响,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一样,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而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彼此相互认识和相互交流的对象,每个人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因此,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的一员,课堂教学有效互动“是对师生、生生多方的倾听,是多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就不能“一言堂”、不能“作报告”,真正做到转变角色意识,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发言、共同参与的机会,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2、优化教学程序,拓展有效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的空间
(1)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有效提问,以激活学生思维。提问是师生、生生交流的手段,是师生、生生互动的平台。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深化出当堂生物课教学主题,还要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开放性,更要结合我校求真课堂“四步解疑”(自主质疑、碰撞激疑、师生析疑、过关解疑)教学法的运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再次,教师要努力创设接近本质的生物问题情景,在学生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过程中的关键处、矛盾处、对比处,抓住疑难点、兴趣点、模糊点,适时提出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索方向和思维途径。最后,教师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以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和课堂有效互动的空间,由此增强互动的需要性和有效性。
(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互动途径。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互动中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多数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都流于形式,大多存在学生无目的瞎聊,教师不主动的指导,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等不良现象。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并为学生树立“小组合作,我非闲人”的思想意识。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体间发生互动,了解他人学习方式,提供互相借鉴的机会,以此达到师生、生生互动的目的。
3、掌握倾听艺术,将有效师生、生生互动与交流领向深处
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似乎是学生的事:教师娓娓道来,认真做着“会议报告”,而学生则细细倾听。但事实上,教师也应该学会倾听。因为教师倾听学生发言、理解学生的意图也是师生之间产生互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天生具有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倾听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和高度帮助他们、提高他们,精心呵护他们心灵的成长和智慧的萌发,让他们自我实现的意愿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和提高。教师倾听学生,就是对智慧的欣赏,对知识的尊重,对生命的敬佩。所以,教师的认真倾听,是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的重要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倾听,不仅仅要倾听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了解学生言语背后的情绪,从而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真正理解,思考的方向是否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恰当,同时适时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另外,教师要用自身的倾听作表率,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掌握倾听技巧,从倾听中得到收获。告知学生,只有认真倾听,才能把自己与别人比较、对照,才能从别人处学到更多的东西。
4、情感交融,使师生、生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包括体态语言)来营造师生、生生情感交流的气氛。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激励的动作等都可以加强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融洽师生、生生关系。切忌用刻薄、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还要善于协调、艺术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时产生的分歧与不愉快,努力排除可能影响“互动”的一切绊脚石。
其次,生物课堂也离不开教师客观的、激励性的评价,因为客观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与交往的主动参与性,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评价中找准自己的位点。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正在告别儿童期的幼稚,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应客观、公正,把握好“激励”的度,切忌过分夸大其良好的表现,否则,他们敏感的心灵会觉得老师的评价不诚恳,太虚假。其次是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教师必须承认并重视这种差异,并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情感目标互动策略来增强师生、生生的互动。生物教学、生物教材中彰显生物的美、生命的美、生命的顽强等的素材几乎无处不在。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及时的发掘并有效的利用这些美,无疑也能对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要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使课堂焕发生机,我们就必须走出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告别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深度缺乏的肤浅互动,真正走出一条适合生物学科的、科学有效的,且与我校求真课堂“四步解疑”教学法相一致的师生、生生精彩互动的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