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张维良
【机构】 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镇西马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与城市相比,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导致了一系列教育问题,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讨,以期引起各级有关部门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现状;举措。
一、农村小学概况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是十分悬殊。两级分化的格局,使农村孩子从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宣布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不复存在,教育公平对农村师生来说只能是一个梦想。
1、教育负债沉重,学校运转举步维艰。
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几乎无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经费。农村小学每生几百元的办公经费,200人的学校年办公经费10多万,包括计算机、器材、图书、电教设施购置等,动辄几万元,还有设施的维修、保养,及防盗设施、教师用书、水电费等的开支,这还不含各种达标活动,年年举债度日,学校要想再搞点文化建设,举行部分活动等那就要硬着头皮欠债,更不用说要建立设施完整的专用室,教育负债也就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
2、待遇不均衡导致师资力量不均,形成教师量少质差。
教师分配、调动政策不一,导致一定区域内教师流动走向极端化,凡录用的教师,成绩高者在分配时优先自主选择去向。当然,大部分是选择进城,成绩次之在城区周边,最后才是边远贫困的农村。年满需调动的教师,也是看硬件,根据各种积分优先进城。三年里,他们在农村锻炼的差不多了,经验也有了,积分高的教师全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就是在农村孩子、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而农村呢,只能第二学期接着“培养”。甚至可以说,许多教师自分配之日起,就想着利用什么途径进城,或到条件好的学校,无形中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体制原因”,农村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比城区慢15年,无能力进城的教师眼睛也盯着本乡镇的初中学校,谋求到退休时能捞个中一或中高,而小学充其量也就是个小高,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否轮得上。
3、学生安全问题成为罩在教师罩在头上的阴影,是学校在管理上永远的桎梏。
一是学生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学生安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保护祖国的花朵方面,各种政策法规的出台,部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论孩子出什么安全问题,第一板砖总是打在学校和教师头上,形成一种孩子高高在上,家长动辄怪罪学校,学校的一切行为,教师的一切活动也只有为“安全第一”让路。
二是城区学校政府配备保安,农村是一线教师兼保安。
4、教育设施不到位,导致在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县城学校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县城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农村大部分专用室只能用“简陋”二字来概括,你根本无法想象农村小学教师提着录音机上课也算一大进步,下课后教师全身布满粉笔末是农村小学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塑胶操场上锻炼、游戏是孩子们的奢望。
5、农村的特殊环境导致孩子在接受教育程度上的不均衡。
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活多,孩子总是在学习---农活之间“奔波”,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导致孩子整体素质不高。也正因为城乡校际条件的差异,许多农村孩子被拒之所谓的“重点中学”、“实验中学”门外,可怜的农村娃只能在泪眼朦胧中怀着不服输的倔强“望校兴叹”,由此便产生了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孩子不聪明,而是方方面面条件差所致。
二、就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在办公经费的拨付上,视农村小学实际,在预算内按比例确定最基础的拨付底线,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再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数,核拨剩余部分,避免教育投入的一刀切,消除学生多的学校经费有余,学生少的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 只有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搭建教师成长锻炼平台,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小学师资问题。
为保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要实施科学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避免乡下教师的无序流动。同时,进行教师晋升机制的改革,适当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晋级评优名额比例,同等条件的优先评聘农村学校教师。
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缩短农村教师接受现代教育信息的时间,对在乡村教学一线工作一定年限后的教师实行长期下乡工作特殊津贴,用政策和待遇留住优秀教师。
3、教育设施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薄弱学校的存在形成了教育质量方面的落差。将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放在最薄弱的学校实施;软件建设项目推广到大多数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到薄弱学校;网络学习和辅导项目广泛覆盖所有学校;学校不分规模大小、孩子多少,都必须配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
4、健全安全机制,体现协同教育,依靠社会力量从日常抓,从细节上预防安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但学校要狠抓落实,社会、政府和家长也要负起责任。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要实现义务教育新目标并非易事,关键在落实,因此,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努力,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教育公平;现状;举措。
一、农村小学概况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是十分悬殊。两级分化的格局,使农村孩子从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宣布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不复存在,教育公平对农村师生来说只能是一个梦想。
1、教育负债沉重,学校运转举步维艰。
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几乎无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经费。农村小学每生几百元的办公经费,200人的学校年办公经费10多万,包括计算机、器材、图书、电教设施购置等,动辄几万元,还有设施的维修、保养,及防盗设施、教师用书、水电费等的开支,这还不含各种达标活动,年年举债度日,学校要想再搞点文化建设,举行部分活动等那就要硬着头皮欠债,更不用说要建立设施完整的专用室,教育负债也就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
2、待遇不均衡导致师资力量不均,形成教师量少质差。
教师分配、调动政策不一,导致一定区域内教师流动走向极端化,凡录用的教师,成绩高者在分配时优先自主选择去向。当然,大部分是选择进城,成绩次之在城区周边,最后才是边远贫困的农村。年满需调动的教师,也是看硬件,根据各种积分优先进城。三年里,他们在农村锻炼的差不多了,经验也有了,积分高的教师全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就是在农村孩子、家长心目中的“好教师”。而农村呢,只能第二学期接着“培养”。甚至可以说,许多教师自分配之日起,就想着利用什么途径进城,或到条件好的学校,无形中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体制原因”,农村小学教师职称晋升比城区慢15年,无能力进城的教师眼睛也盯着本乡镇的初中学校,谋求到退休时能捞个中一或中高,而小学充其量也就是个小高,还不知何年何月能否轮得上。
3、学生安全问题成为罩在教师罩在头上的阴影,是学校在管理上永远的桎梏。
一是学生安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学生安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保护祖国的花朵方面,各种政策法规的出台,部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论孩子出什么安全问题,第一板砖总是打在学校和教师头上,形成一种孩子高高在上,家长动辄怪罪学校,学校的一切行为,教师的一切活动也只有为“安全第一”让路。
二是城区学校政府配备保安,农村是一线教师兼保安。
4、教育设施不到位,导致在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县城学校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县城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农村大部分专用室只能用“简陋”二字来概括,你根本无法想象农村小学教师提着录音机上课也算一大进步,下课后教师全身布满粉笔末是农村小学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在塑胶操场上锻炼、游戏是孩子们的奢望。
5、农村的特殊环境导致孩子在接受教育程度上的不均衡。
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活多,孩子总是在学习---农活之间“奔波”,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社会接触面相对较窄,导致孩子整体素质不高。也正因为城乡校际条件的差异,许多农村孩子被拒之所谓的“重点中学”、“实验中学”门外,可怜的农村娃只能在泪眼朦胧中怀着不服输的倔强“望校兴叹”,由此便产生了农村新的读书无用论。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孩子不聪明,而是方方面面条件差所致。
二、就农村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在办公经费的拨付上,视农村小学实际,在预算内按比例确定最基础的拨付底线,能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再根据学校实际学生数,核拨剩余部分,避免教育投入的一刀切,消除学生多的学校经费有余,学生少的学校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
2、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 只有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搭建教师成长锻炼平台,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小学师资问题。
为保证城乡师资力量的相对均衡,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上,要实施科学的“教师定期流动制”,避免乡下教师的无序流动。同时,进行教师晋升机制的改革,适当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晋级评优名额比例,同等条件的优先评聘农村学校教师。
要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缩短农村教师接受现代教育信息的时间,对在乡村教学一线工作一定年限后的教师实行长期下乡工作特殊津贴,用政策和待遇留住优秀教师。
3、教育设施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薄弱学校的存在形成了教育质量方面的落差。将一些重点建设项目放在最薄弱的学校实施;软件建设项目推广到大多数学校,将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到薄弱学校;网络学习和辅导项目广泛覆盖所有学校;学校不分规模大小、孩子多少,都必须配备办学的必备条件和设施,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之间的差距。
4、健全安全机制,体现协同教育,依靠社会力量从日常抓,从细节上预防安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学校的安全教育,不但学校要狠抓落实,社会、政府和家长也要负起责任。
总之,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要实现义务教育新目标并非易事,关键在落实,因此,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努力,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