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作者】 何亚兰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武庙街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教育如何巧妙的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解现代教学含义、创设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如何在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育,把学生当作一张纸,一个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辨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例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让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于是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质疑问难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伽俐略比萨斜实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如何在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的教育,把学生当作一张纸,一个容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很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赖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里,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控制。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唤起创新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主动质疑问难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辨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高阅读能力。例如《白杨》一课最后是这样描写的“让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通过引导,有一位学生对作者运用“沉思”一词有异议,他觉得应改为“深思”,原因是文章倒数第五自然段有描写爸爸的思考,认为再思考是进入“深思”,而“沉思”心理成分很重。再说后面爸爸的嘴角上又马上浮起了一丝微笑,从人物心理角度推进,在表情上不会有这样大的变化,作者是不是用词不当?我及时肯定了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实践证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于是我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质疑问难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索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技巧“活”,发展创新思维
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自然而然就会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这也正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制,根据教学情况,教师适度的引导和巧妙的点拨,既能保证语文课堂顺利的进行,又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和创新性,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不着痕迹地启发学生并由此展开文章的阅读活动,则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创新思维。
(一)相机而动,巧引导。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育教学理论,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还要在“善导”上下功夫。
在教学《灰雀》时,课文写到第二天列宁到公园见到了那只灰雀。至于灰雀与小男孩到底有何关联,灰雀是怎样回到林中的,是课文留下的空白,我在设计这段教学中,有意挖掘这段空白,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心理过程,由此引发想象:小男孩对待列宁、对待灰雀的态度及变化,放回灰雀的过程等。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补上了这段“空白”,加深了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在引导过程中,我注意时间和分寸的掌握,既不喧宾夺主,又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
(二)实时而为,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和适度,而点拨则讲究巧妙性和启发性。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学生在赏析“落叶在林中飞舞”一句时,都认为“飞舞”用得好,但好在哪里,一时说不上来。我见此情景,巧妙一点:叶子像什么飞舞?学生马上联想到:蝴蝶,落叶像蝴蝶一样在林间飞舞;有的学生补充:像黄蝴蝶,像红蝴蝶;有的学生则领悟到:啊!树叶活了!秋天的小兴安岭真美啊!我通过点拨,提醒学生注意这种联系,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学生通过思考,疑问便迎刃而解。随后老师一语作结,使学生的认识更深一层,这样的点拨,真可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能否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对于能否自学增强、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最主要的是要保持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对小学生来讲,虽然不必要求过高,但也应从小塑造与培养。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多维性、综合性,其功能发挥的好,必将对学生创造性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一是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材中,关于对伽俐略比萨斜实验、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些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教育,以促进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二是通过教师榜样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必将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最具感召力,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与形成。三是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塑造创新性个性品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