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
【作者】 李海珍
【机构】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刘楼镇政府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群众文化是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是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群体文化,也是人们主动参与的精神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想搞好群众文化建设就要积极主动打造属于群众的文化品牌,形成深入人心的品牌文化形象,就要充分汲取民间智慧,走群众路线,发展本土特色,积极融聚时代精神风貌。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展开深入探讨,为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树立大众文化品牌旗帜奠定基础。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品牌;建设探究
群众文化来源于群众生活,可以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群众的集体参与与文化创造。人民群众参与创造是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前提,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气息是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保障。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树立品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树立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
一、树立群众观念,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服务
群众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群众所喜爱,所享受。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在进行群众文化品牌打造时,文化参与者要时刻树立群众意识,听取群众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解决温饱后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所以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与迫切。因此,各地区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群众的心声。积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真生具有民间生命力的群众文化品牌。
二、取材基层,利用群众广阔的文化资源
在听取群众意见与需求的同时,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资源,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文化创作的灵感,获取群众文化品牌塑造的第一素材。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重点议题摆上桌面,在这一主题的引导下,各地的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戏曲表演,群众电影放映,科普知识讲堂等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重视民间技艺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濒临消亡的手工技艺。这对于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一大启示。因此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时要注意开发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在时代的发展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既有本土气息,又有时代风采的群众文化品牌。
四、发掘历史,树立民族群众文化品牌
历史资源是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时要着手进行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例如我国哈尔滨市在香坊地区进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时就着手利用其既有的文化历史,香坊地区是哈尔滨有名的历史商埠,这里的线香作坊在清代就扬名全国。
五、多途径、多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品牌宣传与推广
群众文化品牌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恒心,坚持不懈的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邀请知名专家,提升专家影响力
在树立群众文化品牌前期,建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座谈与论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通过专家评判增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专家影响力,增强社会宣传,积极提升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家效应”。
2、学会包装,获取“明星效应”
当今社会,“明星效应”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比较认可的品牌影响力,在进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时可以适当利用“明星效应”。这里的明星不是狭义上的电视电影明星,而是文化界的明星。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让幕后的群众文化领导者、创建者、参与者都走向公众视线,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品牌代言人。通过“名人效应”,提升群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结束语:说一千道一万,总之,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充分发挥智慧、汲取民间文化给养的而周期比较长、意义比较重的文化品牌构建活动。也是文化建设必然要走向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更多的理解为“草根文化”,其成长与发展更多的是来自群众、来自民间,而作为国家,作为政府部门更应该针对这种“草根性”的群众文化品牌给予高度的重视与热忱的关怀,作为群众文化参与者与工作者,更应该时刻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大胆思维、积极创新、勇于尝试,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树立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气息的群众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群众文化市场,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江棋元. 关于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J]. 魅力中国. 2009(10)
[2] 刘书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官会响锣的传承与发展为例[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6)
[3] 何光伦. 立足本土 发展创新――四川省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1(05)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品牌;建设探究
群众文化来源于群众生活,可以说是群众智慧的结晶。群众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群众的集体参与与文化创造。人民群众参与创造是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前提,与时俱进增强时代气息是群众文化品牌打造的保障。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树立品牌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昌盛。因此在今后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积极树立群众文化品牌,丰富群众生活。
一、树立群众观念,满足群众需求,为群众服务
群众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群众所喜爱,所享受。因此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在进行群众文化品牌打造时,文化参与者要时刻树立群众意识,听取群众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满足,“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在解决温饱后更加注重精神的享受,所以对于群众文化的需求就更为强烈与迫切。因此,各地区在进行群众文化建设时就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文化需求,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群众的心声。积极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在与群众的交流中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真生具有民间生命力的群众文化品牌。
二、取材基层,利用群众广阔的文化资源
在听取群众意见与需求的同时,我们更要充分利用群众文化资源,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获取文化创作的灵感,获取群众文化品牌塑造的第一素材。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重点议题摆上桌面,在这一主题的引导下,各地的群众基层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群众戏曲表演,群众电影放映,科普知识讲堂等等,形式更加多样。
三、加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重视民间技艺的传承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积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濒临消亡的手工技艺。这对于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一大启示。因此在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时要注意开发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在时代的发展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既有本土气息,又有时代风采的群众文化品牌。
四、发掘历史,树立民族群众文化品牌
历史资源是每个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积淀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时要着手进行历史文化的有效挖掘。例如我国哈尔滨市在香坊地区进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时就着手利用其既有的文化历史,香坊地区是哈尔滨有名的历史商埠,这里的线香作坊在清代就扬名全国。
五、多途径、多方式开展企业文化品牌宣传与推广
群众文化品牌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恒心,坚持不懈的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加强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邀请知名专家,提升专家影响力
在树立群众文化品牌前期,建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前来座谈与论证,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通过专家评判增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专家影响力,增强社会宣传,积极提升自己的群众文化品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家效应”。
2、学会包装,获取“明星效应”
当今社会,“明星效应”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比较认可的品牌影响力,在进行群众文化品牌建设时可以适当利用“明星效应”。这里的明星不是狭义上的电视电影明星,而是文化界的明星。通过针对性的培养方案,让幕后的群众文化领导者、创建者、参与者都走向公众视线,成为家喻户晓的群众文化品牌代言人。通过“名人效应”,提升群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
结束语:说一千道一万,总之,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一个充分发挥智慧、汲取民间文化给养的而周期比较长、意义比较重的文化品牌构建活动。也是文化建设必然要走向的发展趋势。群众文化更多的理解为“草根文化”,其成长与发展更多的是来自群众、来自民间,而作为国家,作为政府部门更应该针对这种“草根性”的群众文化品牌给予高度的重视与热忱的关怀,作为群众文化参与者与工作者,更应该时刻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大胆思维、积极创新、勇于尝试,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树立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气息的群众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群众文化市场,推动我国的文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江棋元. 关于群众文化的几点思考[J]. 魅力中国. 2009(10)
[2] 刘书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官会响锣的传承与发展为例[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6)
[3] 何光伦. 立足本土 发展创新――四川省群众文化品牌创建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