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文道合一,德智并举

【作者】 张同启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诸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新大纲从“立足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出发”,要求正确处理好“授文”与“传道”,“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将这一关系的处理、体验,归纳并升华为八个字:“文道合一,德智并举”。
  文本有道,文必载道,无道不成文体。文乃载道之体,道乃统文之魂。文章的“问”与“道”如同人的“体”与“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读文要明道,明道需读文;析文要讲道,讲道必析文。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表达,而受到思想、道德和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智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品质,是语文教学的德育。“智力”与“德能”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双重的,不可分离和缺少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学应达到“文道合一”,也必须“文道合一”,才能让学生“德智并举”。
  文道者,主要有两道,一是文体之道,一是文意之道。读文应明确两道,为文更要体现两道。
  文体之道,即文体、文法、文理、文章。组字成词,缀词得句,连句作段,合段为篇,如繁茂枝叶生于树干,枝离则枯,叶脱则落。无不有体、有理、有法、有章、有道。堆积词句不成文章,堆积砖瓦不是房屋。
  文意之道,即字意、词意、句意、段意、中心意。句领词意,段率句意,文统段意,段段汇成中心意。如条条溪流汇成江河,溪流断则江河枯。
  读文须明道,为文要显道。读文要读懂文道实在难;而为文,能体现文道就更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读懂文体之道,文意之道,就是要多读、熟读、精读。一个“破”字,多种理解。“突破”万卷,喻意多读;“破解”喻意精度;“破碎”喻意熟读。语文教学就应在读上下功夫,以读为本,只有多读、精读、熟读,才能渐渐体会理解文体、文意之道,从而为文才能效仿和把握文体、文意之道。
  “以读文本,整体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整体思路,也是实现语文教学的“授文”与“传道”,“德育”与“智育”的基本途径。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读能使学生得到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语言文字能力,能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读,实在是“文道合一,德智并举”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