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把握新课程教学的灵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伊 光
【机构】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它不是教师向学生单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21世纪每位政治教师所面临的新课题。本人结合几年的教学体验,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转变教师角色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生主体地位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问题意识 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进行自学导读、自我质疑、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转变教师角色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
把学生真正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经过理论借鉴和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我逐步地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的“空间”。
首先,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案导学,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与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每节课学生阅读课本、提问、质疑时间不少于10钟;讲授力求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主干知识,注意方法指导,讲授时间不超过半个课时;加强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时间不少于10钟,当堂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表扬,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
其次,还学生合作学习的 “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比如学生进行“三分钟时事讲堂”、小组学习、大组讨论以及辩论、演讲、表演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要解决学生经验与新知识学习、知识结论与知识过程和方法等矛盾,要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萌发新见解与思想。这就要求保护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通过讨论、辩论、质疑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行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与展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谐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勤思多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趋于封闭,因担心提的问题肤浅、回答问题不正确被老师视为上课不认真或遭同学讥笑,所以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问题问得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甫洛夫认为“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所以,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争论。
第二,从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出发。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认知规律看,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水平,就教学目标看,教师要在准确把握与理解识记、理解与应用等不同能级与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出服务于学习要求的可行性问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三,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学习理念主要是探究式的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但就政治学习内容及其难度看,把所有的知识点有学习与能力培养都置于规范化的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之下是不现实的。而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与水平,这里有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素质与行为品质的矛盾,也有因此而产生的学习既定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这就使得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知识能力与学生学习行为和心态等因素。
第四、学生自身要提高自觉提问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勤于质疑,产生更高层次的问题。
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是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复宣传“善疑”的思想,明确告诉学生盲目相信书本不好,老师喜欢学生“善疑”,从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再次,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最后,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更多学习中的问题。
第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铸造灵魂的思想政治课,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促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有利于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互助合作关系,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第一、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
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包括认知、情意、能力等。教师需要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还需要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通过新旧课程的比较,我们发现促进者的角色,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命成长的经历、对探究活动的体验、个性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教师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激发者、个体成长的辅导者、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者。他们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
第二、从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
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什么”,而教学则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预先规定的,教学则是对课程的忠实传递,不允许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在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时,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被学生和教师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是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
第三、从封闭型课堂资源管理者转变为开放型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所以,教师应主动走出封闭型的课堂资源空间,自己要多读书、多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时事做到博学、善思,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型的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网络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教学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
第四、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者。
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例如通行的多元智能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 2002年 第2期
2、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性课堂教学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第1版
4、陈如平,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形象,《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期
5、叶澜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期)
6、钟启泉等著:《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 版
8、丁天乐等编:《特级教师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 版
9、纪立建,谈谈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学生主体地位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问题意识 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政治课堂教学的互动活动中,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下,进行自学导读、自我质疑、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人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转变教师角色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培养自主学习的方式
把学生真正看成一个发展中的人,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前提。经过理论借鉴和一个阶段的实践探索,我逐步地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合作学习的“空间”。
首先,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充分利用学案导学,每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压缩课堂上教师讲授和与个别学生的一问一答所占用的时间。每节课学生阅读课本、提问、质疑时间不少于10钟;讲授力求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主干知识,注意方法指导,讲授时间不超过半个课时;加强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时间不少于10钟,当堂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及时反馈、表扬,纠正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
其次,还学生合作学习的 “空间”。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变动位置和朝向,不是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比如学生进行“三分钟时事讲堂”、小组学习、大组讨论以及辩论、演讲、表演等,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思维空间。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探究”既是一种学习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要解决学生经验与新知识学习、知识结论与知识过程和方法等矛盾,要在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萌发新见解与思想。这就要求保护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通过讨论、辩论、质疑等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这些要求在教学过程行为上的集中表现就是教学过程的问题设计与展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基于上述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造和谐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勤思多问,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高中学生在学习行为上趋于封闭,因担心提的问题肤浅、回答问题不正确被老师视为上课不认真或遭同学讥笑,所以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问题问得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甫洛夫认为“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所以,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环境,消除学生畏惧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回答问题、敢于争论。
第二,从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出发。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认知规律看,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水平,就教学目标看,教师要在准确把握与理解识记、理解与应用等不同能级与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需要设计出服务于学习要求的可行性问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
第三,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
新课程下的学习理念主要是探究式的学习与自主性学习,但就政治学习内容及其难度看,把所有的知识点有学习与能力培养都置于规范化的探究式学习的要求之下是不现实的。而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的也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与水平,这里有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素质与行为品质的矛盾,也有因此而产生的学习既定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这就使得探究性与自主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知识能力与学生学习行为和心态等因素。
第四、学生自身要提高自觉提问意识,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勤于质疑,产生更高层次的问题。
在政治课课堂上要让学生敢问,需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及能力培养的适宜气候与土壤。
首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触发器,是搞好政治课教学、提高思想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反复宣传“善疑”的思想,明确告诉学生盲目相信书本不好,老师喜欢学生“善疑”,从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再次,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时,教师应尽量做到表情专注,态度和蔼,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哪怕所提问题十分幼稚和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都要尽量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在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最后,对大胆发问的同学,特别是创造性的问题要给予中肯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积极主动思考和提出更多学习中的问题。
第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当今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具备积极合作精神和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是现代人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提升学生思想境界、铸造灵魂的思想政治课,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问题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促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有利于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互助合作关系,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转变教师的角色
第一、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课程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
新课程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包括认知、情意、能力等。教师需要通过有结构的材料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学生发现后的反思;还需要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通过新旧课程的比较,我们发现促进者的角色,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生命成长的经历、对探究活动的体验、个性知识经验的建构与表达,教师成为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激发者、个体成长的辅导者、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者。他们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道路上的好伙伴和知心朋友。
第二、从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创生者
在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什么”,而教学则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预先规定的,教学则是对课程的忠实传递,不允许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在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时,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被学生和教师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认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是课程的创生者和开发者。
第三、从封闭型课堂资源管理者转变为开放型科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者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所以,教师应主动走出封闭型的课堂资源空间,自己要多读书、多关注社会热点和国际时事做到博学、善思,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进入开放型的学校资源空间、家庭资源空间、社区资源空间和网络资源空间,使学生多渠道、多媒体、多方位、个性化地体验教学科学探究过程,获取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
第四、教师应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评价者。
教师在学生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又是全方位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题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而且应在这个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引导学生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念和做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到知识获得和技能掌握的情境状态,如空间、时间、情感、交往等动态因素,以全面、具体、综合地记录学生成长的过程。这可以通过各种评价手段和技术来完成,例如通行的多元智能评价法和档案袋评价法,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 2002年 第2期
2、张汉昌、赵菡主编,开放性课堂教学法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第1版
4、陈如平,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形象,《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1期
5、叶澜著《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期)
6、钟启泉等著:《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7、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 版
8、丁天乐等编:《特级教师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 版
9、纪立建,谈谈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年第4期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