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灵动生成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产生
【作者】 陈珍玲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东风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案例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把班级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课前以“前置研究单”为媒介让学生独立自学(独学),课堂中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学(对学或共学)、展示汇报(群学)。每个小组是一个小集体,学生在各自的小集体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灵动的课堂生成不经意就在小组活动中绽放异彩。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独学”任务,上课进入小组交流阶段,我在组间巡视,突然发现第5小组面对张婷同学举的例子100+100+100+100+100=100×5=500在迟疑、争论:
涛:书上的例子数字都那么小,你怎么用那么大的数字?你错了!
婷:书上的例子5个3相加可以写成3×5,5个100相加当然就可以写成100×5。
宸:我认为是对的,不论数字大小,只要加数相同的连加就可以写成乘法,不仅可以举5个100相加写成乘法的例子,还可以举5个一千、5个一万的例子。(其他人沉默,不知对还是错,却又无法反驳。)
师:大家都还有疑问哦,旖宸凭什么说你的是对的呢?把你的理由说出来,说服大家。(片刻后)
宸:如果乘法只能是小的数字,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师:对啊!还有吗?看看前面的例子,是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
宸:我认为书上有一句话证明我说的话和张婷举的例子是对的,大家看书本47页小精灵说的话:“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加数相同的加法并没有规定数字的大小啊,说明加数可以是任何数,只要是相同数的连加就可以用乘法表示,加数不同的连加就不能用乘法表示,主要是看加数相不相同。
涛:哦,明白了,那我也会举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例子,100个3相加就可以写成3×100。
皓:1000个5相加就可以写成5×1000,原来学乘法是为了写起来更简单啊。老师说书本是我们自学的法宝,果然是这样,以后我要向巫旖宸那样认真地先看书再完成研究单。
案例二:
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通过“独学”,以及前面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还有的学生早就从父母的教导或文具盒上、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了不少,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编7的乘法口诀,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生活中的7的乘法口诀。在小组合作共学阶段,要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至少选一句口诀、想一个办法来解释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或证明自已编的这句口诀是正确的;每个小组至少举一个生活中含有7的乘法口诀的例子。如何向别的同学解释自已编的口诀是什么意思,又如何让老师相信自已编的口诀没有错呢?如何让大家看到自已是生活的有心人呢?学生个个趣味盎然、主动探究、气氛热烈。8分钟后,展示汇报如下: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三七二十一”和“四七二十八”,“三七”“四七”都表示乘数,“二十一”“二十八”是积,表示3个7相加是21或者7个3相加是21,所以乘法算式是3×7=21或7×3=21。有哪位同学要和我交流的吗?
生1:我同意你们小组的想法,我还有补充,我们在算7×3或3×7时,只要想口诀“三七二十一”就可以直接写得数等于21。
师:真厉害,学了口诀马上会用了。
生2:我也有补充,我发现三七就比四七少了一个七,所以四七等于几就是用21加7得到28的。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规律的孩子,大家在你的启发下肯定还会发现其它几句口诀的规律。(学生陆续说出其它每相邻两句口诀都是加7或减7)
第十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二七十四”、“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和“七七四十九”这四句口诀。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来向大家汇报的。(小组长进行了分工:3个画图员分别画图,1个汇报解说员向全班汇报。)
图1画了2排三角形,每排7个。算式:2×7=14或7×2=14
图2画了5排爱心,每排7个。算式:5×7=35或7×5=35
图3画了6个大圈,每个大圈里有7个苹果。算式:6×7=42或7×6=42
图4画了7排小圆片,每排7个。算式:7×7=49
汇报解说员:第一个图表示“二七十四”这句口诀,一行一行数就是2个7等于14个小三角形,一列一列数就是7个2也等于14个小三角形,所以2×7或7×2都等于14。第二个图……第四个图不管一行一行数还是一列一列数都是7个7等于49个小圆片,所以只有一道乘法算式7×7=49。
生1:我同意你们小组的想法,我也是画图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不用你们小组那么麻烦,我只用一个图就可以表示七句乘法口诀,就是用最后一幅图,一排7个小圆片一共画了7排。
生2:你的图只能表示7×7=49
生1:我表示“一七得七”时只看第1行,其它6行都用手遮起来不看。表示“四七二十八”时就看4行,其它3行不看。表示“七七四十九”时才看全部的图。(全班鼓掌)
师:听到大家的掌声,看来同学们都被你的聪明征服了,老师也很佩服你,真了不起!
第十三小组汇报“找一找生活中7的乘法口诀”:
佳:我发现动画片《西游记》里面有说到乘法口诀,孙悟空在炼丹炉里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华:一个星期有7天,4个星期有“四七二十八”天。
斌:我有一件衣服前面有7粒扣子,如果2件衣服就有“二七十四”粒扣子。
明:我爸爸常跟我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给我考到90分我就奖励你10元钱。(全班笑)
生1补充:妈妈每天煮3个鸡蛋,一个星期就煮了21个鸡蛋,“三七二十一”。
生2补充:1只七星瓢虫有7个小黑点,6只七星瓢虫有42个小黑点,“六七四十二”。
生3补充:《小池》这首古诗有四句一共有28个字,“四七二十八”。
……
学生展示汇报到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只需在一旁美滋滋地欣赏了。
【案例分析】
一、留心捕捉,巧用小组交流的生成资源
为了使自己的课能上得完美无憾,教师们会在备课时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也不例外。然而,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永远是充满变数的,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而精心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许多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巧用预设和生成就能使教学活动异彩纷呈。如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的留心捕捉,发现了第5小组交流讨论的生成资源,教师在一旁适时点拨引导,使这个小组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乘法的意义,再让这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学生由于小组交流中学得很充分,理解很透彻,实现了由“学数学”转变为“教数学”的过程,尽管学生的表述不够精炼,并不能一次到位,但却能以他们特有的儿童语言去交流、去领会,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一个学生都收获了“书本是学习的法宝”这一学习方法,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收效更高得多,或许这个学习方法将陪伴、影响他今后的学习生涯。由于留心捕捉小组交流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看到了一朵朵灿烂的思维火花,教学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多少?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多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多广?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后,才能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就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新知的生长点,精心设计前置研究单,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简单低入,留白开放。课堂上由于找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捕捉了有利的教学生长点,学生很主动地在小组合作共学时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充分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意义。通过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7的乘法口诀,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由于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学生就有了更真切的体验,把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得更牢,运用更娴熟。
三、分享智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智慧的场所,“分享”成为课堂中最大的幸福。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分享的过程,而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会让每个孩子对学习信心倍增,所以每一节课,我都是在帮助学生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状态下开展的。比如在上面提到的这两个案例,大部分学生的前置先学都是比较充分的,“独学”不到位的在小组合作共学时可以把问题再解决彻底一些,再进行展示汇报时,基本有了自己的认识。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学习效果会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对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在小组的组建初期,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在展示汇报时不再是课堂的主讲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众,而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把关键之处明明白白地与学生交流,使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提升,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小组之间巡视,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肯定他们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要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在活动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让他们顺利完成活动。还要对小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以强化好的行为,传播正能量。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致力于“学生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来研究教师的“教”,要着眼于课堂的每一个活动环节是不是有利于学生最优化的发展,转变成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首先,把班级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每4人组成一个小组。课前以“前置研究单”为媒介让学生独立自学(独学),课堂中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共学(对学或共学)、展示汇报(群学)。每个小组是一个小集体,学生在各自的小集体中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欣赏,灵动的课堂生成不经意就在小组活动中绽放异彩。
【案例描述】
案例一:
教学人教版第三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独学”任务,上课进入小组交流阶段,我在组间巡视,突然发现第5小组面对张婷同学举的例子100+100+100+100+100=100×5=500在迟疑、争论:
涛:书上的例子数字都那么小,你怎么用那么大的数字?你错了!
婷:书上的例子5个3相加可以写成3×5,5个100相加当然就可以写成100×5。
宸:我认为是对的,不论数字大小,只要加数相同的连加就可以写成乘法,不仅可以举5个100相加写成乘法的例子,还可以举5个一千、5个一万的例子。(其他人沉默,不知对还是错,却又无法反驳。)
师:大家都还有疑问哦,旖宸凭什么说你的是对的呢?把你的理由说出来,说服大家。(片刻后)
宸:如果乘法只能是小的数字,那还有什么意思呢?
师:对啊!还有吗?看看前面的例子,是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
宸:我认为书上有一句话证明我说的话和张婷举的例子是对的,大家看书本47页小精灵说的话:“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表示。”加数相同的加法并没有规定数字的大小啊,说明加数可以是任何数,只要是相同数的连加就可以用乘法表示,加数不同的连加就不能用乘法表示,主要是看加数相不相同。
涛:哦,明白了,那我也会举一个和大家不一样的例子,100个3相加就可以写成3×100。
皓:1000个5相加就可以写成5×1000,原来学乘法是为了写起来更简单啊。老师说书本是我们自学的法宝,果然是这样,以后我要向巫旖宸那样认真地先看书再完成研究单。
案例二:
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学生通过“独学”,以及前面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还有的学生早就从父母的教导或文具盒上、生活经验中已经知道了不少,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设计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学生编7的乘法口诀,第二个活动是找一找生活中的7的乘法口诀。在小组合作共学阶段,要求各小组的每个成员至少选一句口诀、想一个办法来解释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或证明自已编的这句口诀是正确的;每个小组至少举一个生活中含有7的乘法口诀的例子。如何向别的同学解释自已编的口诀是什么意思,又如何让老师相信自已编的口诀没有错呢?如何让大家看到自已是生活的有心人呢?学生个个趣味盎然、主动探究、气氛热烈。8分钟后,展示汇报如下:
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三七二十一”和“四七二十八”,“三七”“四七”都表示乘数,“二十一”“二十八”是积,表示3个7相加是21或者7个3相加是21,所以乘法算式是3×7=21或7×3=21。有哪位同学要和我交流的吗?
生1:我同意你们小组的想法,我还有补充,我们在算7×3或3×7时,只要想口诀“三七二十一”就可以直接写得数等于21。
师:真厉害,学了口诀马上会用了。
生2:我也有补充,我发现三七就比四七少了一个七,所以四七等于几就是用21加7得到28的。
师:真是个善于发现规律的孩子,大家在你的启发下肯定还会发现其它几句口诀的规律。(学生陆续说出其它每相邻两句口诀都是加7或减7)
第十小组: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二七十四”、“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和“七七四十九”这四句口诀。我们是用画图的方法来向大家汇报的。(小组长进行了分工:3个画图员分别画图,1个汇报解说员向全班汇报。)
图1画了2排三角形,每排7个。算式:2×7=14或7×2=14
图2画了5排爱心,每排7个。算式:5×7=35或7×5=35
图3画了6个大圈,每个大圈里有7个苹果。算式:6×7=42或7×6=42
图4画了7排小圆片,每排7个。算式:7×7=49
汇报解说员:第一个图表示“二七十四”这句口诀,一行一行数就是2个7等于14个小三角形,一列一列数就是7个2也等于14个小三角形,所以2×7或7×2都等于14。第二个图……第四个图不管一行一行数还是一列一列数都是7个7等于49个小圆片,所以只有一道乘法算式7×7=49。
生1:我同意你们小组的想法,我也是画图的方法,但是我觉得不用你们小组那么麻烦,我只用一个图就可以表示七句乘法口诀,就是用最后一幅图,一排7个小圆片一共画了7排。
生2:你的图只能表示7×7=49
生1:我表示“一七得七”时只看第1行,其它6行都用手遮起来不看。表示“四七二十八”时就看4行,其它3行不看。表示“七七四十九”时才看全部的图。(全班鼓掌)
师:听到大家的掌声,看来同学们都被你的聪明征服了,老师也很佩服你,真了不起!
第十三小组汇报“找一找生活中7的乘法口诀”:
佳:我发现动画片《西游记》里面有说到乘法口诀,孙悟空在炼丹炉里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
华:一个星期有7天,4个星期有“四七二十八”天。
斌:我有一件衣服前面有7粒扣子,如果2件衣服就有“二七十四”粒扣子。
明:我爸爸常跟我说,不管“三七二十一”你给我考到90分我就奖励你10元钱。(全班笑)
生1补充:妈妈每天煮3个鸡蛋,一个星期就煮了21个鸡蛋,“三七二十一”。
生2补充:1只七星瓢虫有7个小黑点,6只七星瓢虫有42个小黑点,“六七四十二”。
生3补充:《小池》这首古诗有四句一共有28个字,“四七二十八”。
……
学生展示汇报到此时,作为老师的我只需在一旁美滋滋地欣赏了。
【案例分析】
一、留心捕捉,巧用小组交流的生成资源
为了使自己的课能上得完美无憾,教师们会在备课时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也不例外。然而,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不同个性的学生,永远是充满变数的,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北京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保证,而精心的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又会生成许多稍纵即逝的教学资源,我们如果巧用预设和生成就能使教学活动异彩纷呈。如案例一,“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在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的留心捕捉,发现了第5小组交流讨论的生成资源,教师在一旁适时点拨引导,使这个小组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乘法的意义,再让这个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学生由于小组交流中学得很充分,理解很透彻,实现了由“学数学”转变为“教数学”的过程,尽管学生的表述不够精炼,并不能一次到位,但却能以他们特有的儿童语言去交流、去领会,就连平时不爱发言的一个学生都收获了“书本是学习的法宝”这一学习方法,这比老师一味的说教收效更高得多,或许这个学习方法将陪伴、影响他今后的学习生涯。由于留心捕捉小组交流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看到了一朵朵灿烂的思维火花,教学活动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充分利用知识的生长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多少?学生的数学水平有多高?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多广?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所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后,才能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数学学习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7的乘法口诀”这一课,就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新知的生长点,精心设计前置研究单,做到上不封顶,下有保底,简单低入,留白开放。课堂上由于找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捕捉了有利的教学生长点,学生很主动地在小组合作共学时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充分理解了7的乘法口诀意义。通过活动二找一找生活中7的乘法口诀,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味,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由于是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学生就有了更真切的体验,把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记得更牢,运用更娴熟。
三、分享智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
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成长、分享智慧的场所,“分享”成为课堂中最大的幸福。但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分享的过程,而更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会让每个孩子对学习信心倍增,所以每一节课,我都是在帮助学生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状态下开展的。比如在上面提到的这两个案例,大部分学生的前置先学都是比较充分的,“独学”不到位的在小组合作共学时可以把问题再解决彻底一些,再进行展示汇报时,基本有了自己的认识。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学习效果会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及对自己学好数学的信心,特别是在小组的组建初期,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一个旁观者,在展示汇报时不再是课堂的主讲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听众,而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把关键之处明明白白地与学生交流,使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提升,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学生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小组之间巡视,用眼神和肢体语言肯定他们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学习任务和教材内容,如果发现有的小组遇到困难,要立刻对他们需要知道的事情进行讲述,在活动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让他们顺利完成活动。还要对小组学习情况及时评价,对表现好的同学要给予大力的表扬,以强化好的行为,传播正能量。
总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就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致力于“学生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的“学”来研究教师的“教”,要着眼于课堂的每一个活动环节是不是有利于学生最优化的发展,转变成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