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向“零距离”靠近
【作者】 张瑞珍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生本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要求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相互尊重的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更要在课下加强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更要深入学生生活中全面了解学生,在真情关怀下给学生以尊重,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把师生之间的距离缩小到最低。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平等 沟通 交流
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两股重要力量,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每个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是在改革中求得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是停滞不前,完全由教师自己来把握。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为营造和谐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基础,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生本教育要求我们必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双方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在学校,教师是教者,学生是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教书和学习活动的,不存在身份高低,在知识面前、真理面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责任感,以爱的形式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关心他们的健康.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着教师的爱茁壮成长。
生本教育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仅从课下教师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角谈谈个人看法:
一、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是教育过程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他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我们应该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教师是学校与家庭交流的桥梁,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状况客观公正地传递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策略与方案,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让家长了解到你为孩子做了哪些工作。
通过多次与家长的沟通,能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当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误会或矛盾时,家长可以帮助教师与孩子解释和沟通,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不愉快,从而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长期和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还有助于化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这样家长会对教师心存感激,学生也会增强对老师的崇拜和感激,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我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找到我,和我说她不想上了。我听到之后,想到她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我猜到可能是她家里有什么情况,于是我先上她回班上课,我立即与她家长联系,通过交流,我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是她父亲感觉家里穷,觉得供一个女孩子上学没有多大意义,想节省一点钱供她小弟一人上学,以减轻家里负担。后来,通过我们几位老师帮助分析开导,家长最终同意让她继续上学,从那往后,她不仅学习更加努力,而且经常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帮助同学,师生感情特别融洽。
长期保持和家长沟通和交流,能够让教师对每个学生家庭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管理教育方式,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这样就大降低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摩擦系数,增强师生之间信任度。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全面了解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策略,即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实现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发散性思维较好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生;有的学生写作业很拖沓,那么他可能是一个细心周全的人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特征,教师要制订相应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淋漓尽致。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例如,我班一名学生,家里比较贫困,我多次组织班上学生捐款,但每次都是把钱交给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不让孩子知道是捐的,来维护孩子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育家杜杰斯认为,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仅要平等地善待每个学生,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师生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亲密无间的朋友,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趋近于零。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平等 沟通 交流
学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主阵地。教师、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两股重要力量,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对每个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是在改革中求得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还是停滞不前,完全由教师自己来把握。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为营造和谐教育、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客观条件和环境基础,为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生本教育要求我们必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所谓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双方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在学校,教师是教者,学生是学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教书和学习活动的,不存在身份高低,在知识面前、真理面前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责任感,以爱的形式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关心他们的健康.让每一个学生都沐浴着教师的爱茁壮成长。
生本教育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仅从课下教师和学生建立师生关系角谈谈个人看法:
一、要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要做好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家长是教育过程中表现最为活跃的因素,他们有很强的参与意识,这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我们应该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教师是学校与家庭交流的桥梁,作为教师,我们要及时把学生在校表现状况客观公正地传递给家长,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情况,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策略与方案,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家长感受到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让家长了解到你为孩子做了哪些工作。
通过多次与家长的沟通,能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当学生与教师之间有了误会或矛盾时,家长可以帮助教师与孩子解释和沟通,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不愉快,从而增强师生之间感情,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长期和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还有助于化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这样家长会对教师心存感激,学生也会增强对老师的崇拜和感激,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我班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错,可是突然有一天她找到我,和我说她不想上了。我听到之后,想到她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我猜到可能是她家里有什么情况,于是我先上她回班上课,我立即与她家长联系,通过交流,我知道事情的原委。原来是她父亲感觉家里穷,觉得供一个女孩子上学没有多大意义,想节省一点钱供她小弟一人上学,以减轻家里负担。后来,通过我们几位老师帮助分析开导,家长最终同意让她继续上学,从那往后,她不仅学习更加努力,而且经常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帮助同学,师生感情特别融洽。
长期保持和家长沟通和交流,能够让教师对每个学生家庭状况有个清楚的了解,能准确把握每个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管理教育方式,从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和教育策略,这样就大降低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摩擦系数,增强师生之间信任度。
二、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全面了解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丰富多彩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全面准确了解学生,把握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策略,即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和情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实现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分散,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发散性思维较好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那么他可能是一个动手操作能力很强的学生;有的学生写作业很拖沓,那么他可能是一个细心周全的人等等。对于学生的这些特征,教师要制订相应策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淋漓尽致。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例如,我班一名学生,家里比较贫困,我多次组织班上学生捐款,但每次都是把钱交给家长,让家长给孩子,不让孩子知道是捐的,来维护孩子的自尊。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总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教育家杜杰斯认为,老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不仅要平等地善待每个学生,还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师生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做亲密无间的朋友,让师生之间的距离趋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