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我知道竖式是怎么来的——《笔算乘法》教学案例
【作者】 周 蔚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和谐发展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就成为课堂教核心学的任务。然而,作为计算教学,要达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有时会让教师感到困惑。然而,教师只要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就会让每个学生都绽放绚丽的光彩,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片段: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小丽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丽买了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问题是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谁来列式。
生:24×12 或者12×24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因为是求的12个24是多少,所以乘法计算。
师:那么你们能计算出得数吗?
生;能(有的学生有点困惑)
师:请你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如果会做了看能不能把道理说清楚?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师巡视检查,一部分学生找到了解题方法并做出。)
师:谁做完了。(生举手,做完的同学急着想表现)你们先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给本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指生汇报
生1:我把“12”分成了“8”和“4”,“24×8=192 ”“ 24×4=96” 再用192+96=288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有道理吗?
生:同意。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把“12”看成6×2,先用24×6×2=288。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计算方法?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比刚才同学的要好,比较简便,但它只是个特别的例子,如果把“12”换成“13”也就成了单数,这种方法就不灵了。第一种方法虽然麻烦一点,但具有普遍性。
师:你的评价非常到位,简直就是一名小老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把“12”分成了“10”和“2”,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计算:24×10=240 24×2=48 240+48=288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样?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它比以上两种方法都好,更具有普遍性,前面的第一种把“12”分成8和4,或其他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因数是20以内的,20以后的因数就不好办了,就要分很多次,而这种方法把一个因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就是二十几、三十几……都能计算。
师:这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好,你能评价的这么到位真是一名伯乐。还有吗?
生:用竖式做的。
生:……
【让学生体验、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种方法,(一种种的介绍)这几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在解决24×12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把新的知识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真聪明,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地运用。
【转化法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这里引入让学生认识,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的一种思想。学会思想比学会方法更重要。】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同学做的竖式,请这个同学讲一讲他每一步是怎么计算的。请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听,有不同观点的可以提出来。(学生讲解)
生:先用24×2=24,再用24×10=240,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是288
师:他说的对吗?你们有意见吗?
生:240的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4在十位上就表示40,2在百位上就表示200。
师:这个意见怎么样?
生:很好。
师:看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出示)
生:24×2=48对应竖式24×2=48,24×10=240对应竖式24×10=240 240+48=288就是竖式的底下的部分。
师:对吗?(对)
这时又一学生举手。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怎么来的。
师:你来给同学们讲一讲,竖式是怎么来的?(我也很好奇)
生:我用以前学过的口算方法计算出24×2=48 24×10=240 240+48=288的时候,把这个计算过程的式子整齐地竖排,(如图1)然后有纸盖上左边的横式(如图2),再加上一个竖式的头(如图3),最后在两个数相加的地方画一条横线,这就成了竖式,。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他讲的竖式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还不把掌声送给他。(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个学生祝贺)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太聪明了,你们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又用你们原来的知识又研究出了新的知识,佩服你们。
作为正确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正如一朵娇艳的鲜花,那动人的一刻必然是会到来的。其原因就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的认识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得到提高,在一次的矛盾中得到升华,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探索状态,始终让学生身心体验在成功状态,达到了教学的“双赢”。
教学片段:
师:星期天妈妈带着小丽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丽买了一套书有12本,每本24元,问题是一共要花多少钱?
师:谁来列式。
生:24×12 或者12×24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因为是求的12个24是多少,所以乘法计算。
师:那么你们能计算出得数吗?
生;能(有的学生有点困惑)
师:请你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如果会做了看能不能把道理说清楚?有了一种方法,还有没有第二种方法,第三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师巡视检查,一部分学生找到了解题方法并做出。)
师:谁做完了。(生举手,做完的同学急着想表现)你们先在小组内把你的想法给本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
生讨论后指生汇报
生1:我把“12”分成了“8”和“4”,“24×8=192 ”“ 24×4=96” 再用192+96=288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有道理吗?
生:同意。
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把“12”看成6×2,先用24×6×2=288。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计算方法?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比刚才同学的要好,比较简便,但它只是个特别的例子,如果把“12”换成“13”也就成了单数,这种方法就不灵了。第一种方法虽然麻烦一点,但具有普遍性。
师:你的评价非常到位,简直就是一名小老师,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把“12”分成了“10”和“2”,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计算:24×10=240 24×2=48 240+48=288
师:谁来评价一下这种方法怎样?
生: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好,它比以上两种方法都好,更具有普遍性,前面的第一种把“12”分成8和4,或其他的方法只能适用于因数是20以内的,20以后的因数就不好办了,就要分很多次,而这种方法把一个因数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就是二十几、三十几……都能计算。
师:这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好,你能评价的这么到位真是一名伯乐。还有吗?
生:用竖式做的。
生:……
【让学生体验、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种方法,(一种种的介绍)这几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们在解决24×12个新知识的时候,我们把新的知识转化成了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可真聪明,这种方法叫做转化法,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灵活地运用。
【转化法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在这里引入让学生认识,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的一种思想。学会思想比学会方法更重要。】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同学做的竖式,请这个同学讲一讲他每一步是怎么计算的。请每个同学都要认真听,有不同观点的可以提出来。(学生讲解)
生:先用24×2=24,再用24×10=240,然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是288
师:他说的对吗?你们有意见吗?
生:240的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4在十位上就表示40,2在百位上就表示200。
师:这个意见怎么样?
生:很好。
师:看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逐步出示)
生:24×2=48对应竖式24×2=48,24×10=240对应竖式24×10=240 240+48=288就是竖式的底下的部分。
师:对吗?(对)
这时又一学生举手。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知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是怎么来的。
师:你来给同学们讲一讲,竖式是怎么来的?(我也很好奇)
生:我用以前学过的口算方法计算出24×2=48 24×10=240 240+48=288的时候,把这个计算过程的式子整齐地竖排,(如图1)然后有纸盖上左边的横式(如图2),再加上一个竖式的头(如图3),最后在两个数相加的地方画一条横线,这就成了竖式,。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他讲的竖式是怎么来的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还不把掌声送给他。(学生用热烈的掌声向这个学生祝贺)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太聪明了,你们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又用你们原来的知识又研究出了新的知识,佩服你们。
作为正确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正如一朵娇艳的鲜花,那动人的一刻必然是会到来的。其原因就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层层深入,逐步提高,让学生的认识在一次次的成功中得到提高,在一次的矛盾中得到升华,始终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探索状态,始终让学生身心体验在成功状态,达到了教学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