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周权平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屯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然而数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使好多中学生感到乏味、厌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是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重视教学艺术、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介绍数学美,通过数学文化增加数学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师生关系 数学美 作用 培养兴趣
  在踏进中学后,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解题的难度的加大,有许多同学就担心起来,尤其是担心学不好数学。因为数学内容抽象,形式枯燥,逻辑推理严谨,使好多学生感到乏味、厌倦,怀疑自己的能力、智力,甚至对数学产生恐惧心理。如果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那么恐惧感也就自然消失。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重视教学艺术,建立兴趣的基础
  “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会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教师须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教学风格,被老思路、老方法束缚而陷入僵化的教学模式。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端正学习数学的态度,由此产生一种持久的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常与学生接触,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掌握他们的需求,及时给与指导和帮助,互动中增加对后进生的感情投入,做到机智、幽默、函蓄、艺术,就会拉近师生的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改正缺点,树立信心,注重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为学生度身量体,设计新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数学上不断有所收获,真实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多实行鼓励性评价,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使他们感到老师和我们心贴着心。通过接近→亲近→融洽→共鸣的过程,由此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帮助和促进学生建立起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的坚实基础。
  二、介绍数学史、数学家轶事等,通过数学文化增加数学兴趣
  让学生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我国古代洛书就是数的方阵,易经中的卦象都是用数来表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中的筹即数码。在教学中向学生讲述数学史,使学生陶醉于我们祖先的伟大成就而深感自豪,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介绍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中国的数学世界之最;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等等。这些数学史话适时地讲给学生听,能引起他们对数学激发兴趣。数学家们的轶事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教材。祖冲之在千年之中一直保持着π七位小数近似值的记录;讲黄金分割介绍一下华罗庚;在学习乘方时说一说印度国王想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却给不出奖品的故事;讲八岁高斯发现韦达定理,小欧拉智改羊圈,金冠之谜等等,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奇闻轶事数不胜数,根据所学内容相关的例子,讲给学生们听,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介绍数学美,陶冶数学兴趣
  美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数学美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是科学美的核心。普洛克拉斯早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从古希腊时代起,对称性就被认为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杨辉三角组成了美丽的对称图案;黄金分割具有对称、和谐美。简单性也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数学理论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能用最简洁的方式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量及其关系的规律。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美在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数学美的感知。通过欣赏数学的趣味美,对称美,简单美,和谐美,激发学生强烈的数学兴趣。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难易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能以极高的热情,较大的兴趣来探究、体会数学的魅力,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去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就更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