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课堂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学效率。但目前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师应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提高教学效率 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研究表明,学习过程就是将新概念和新信息融入已有知识结构的过程,或者说学习过程是已有知识结构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否富有成效,关键取决于所学知识能否及时有效地融入学生已有的开放型知识结构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风格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教师分析知识的方式和路径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但部分教师或许没有认识到知识结构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学生学习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因而忽视了知识间内在联系以及由此应构建的简约化知识结构。教师不当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路径导致学生在自我学习时孤立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其结果是学生虽然记住了许多知识,也能够部分地解决问题,但难以用于分析解决综合性较强的开放型和创新型问题,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培养,从而制约着学生潜力的挖掘和未来的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思维路径,都不能忽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全面分析和深入解读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特点和原有知识结构,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构建和优化知识结构,使之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状况,从而使新构建的结构能够有效地与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兼容。这不仅意味着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原有知识结构来整合和融合新知识,而且能够使原有知识结构在得以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再生出新的知识,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正因如此,奥苏贝尔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布鲁纳则强调:“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最低的要求,它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在日后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相反,学生“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学科基本原理,变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提高记忆效果,促进学习迁移,进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经验表明,学习成绩能否提高,有多大程度的提高,从根本上讲是由学生的学所决定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使命在于唤醒、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方法指导。没有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无论如何努力,其教学效果都是极其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唤醒学生沉睡的主体意识和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学科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对于学生学习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来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正如笛卡尔所说的,方法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他们在学习上就能如虎添翼,不仅能够通过意志努力获取远远超过教师所讲和教科书所写的知识,而且能够在独立思考和深刻理解基础上游刃有余地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对此,韩凤辰指出:“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法,……才有可能在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主动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学习内容和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部分教师过度重视知识的孤立讲解,既忽视了知识结构的构建和优化,又忽视了学法的指导,由于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难以自主地获取知识,只能如邯郸学步般地跟在教师后面,在知识理解方面局限于教师的解读,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在训练方面更多的是依葫芦画瓢,教师未讲的题型,学生则无从下手。长期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严重的依赖,渐渐地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弱化了问题意识和自主意识。这不仅影响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到人格的健全和未来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强化学法指导,正如陶行知所要求的那样:“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自己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教师在强化学法指导方面应做到: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会严重削弱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指导和督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为学法指导变为实现创造条件,做好必要准备。二要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支配行为,因此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应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增强行为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消化、吸收、转化和利用。三要介绍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学科学习方法,并借助于它们,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学科知识。四要结合具体知识的理解渗透特殊学法的指导。学科中少量重难点知识还需要运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为此教师在分析这些知识点时应放缓分析进程,以便学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维步伐,有时间领悟方法在知识分析中的运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五要结合典型题目讲解题方法。解题方法对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学生解题能力之所以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一定的解题方法,不知如何思考和怎样解答,因此教师应做出示范,分析题型特点和要求、讲解分析问题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三、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不同的教学氛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身心处于舒展状态,思维较为活跃,对问题的分析不乐于俗套,对问题的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甚至“异想天开”,得出与众不同的结(下转第17页)(上接第74页)论,这有助于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众多的课堂上教师仍然是导演,是演员,学生是观众,是听众。学生只有听课的义务,跟着教师去学习,很少有表达的机会和阐述见解的权利。课堂充斥着严肃紧张的气氛,学生处于压抑状态。在此氛围中学生创造性劳动受到遏制,创新意识受到抑制,很难有学习热情的勃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将严重损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此有学者指出:“教学作风的民主,师生感情的融洽,是开启儿童智力、发挥儿童创造力的最佳土壤。只有民主平等的社会环境,只有自主自强的独立意识,才能使创造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摆脱教师中心主义思想的桎梏,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走下“神圣”的讲坛,穿梭于学生之中,近距离地接近学生,进行心灵间的沟通和平等的对话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增强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应做到:一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强的学生往往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效能感较强,充分地肯定自我,而不妄自菲薄,对学习的成功坚定信心,充满希望和期待,因而学习潜能能够得到有效地挖掘。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李政道博士曾指出:“我国历来研究做学问,可是现在的教学只是‘学答’。课堂只讲现成答案,练习也只是重复已有的答案,从不要求学生‘问’问题。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包括练习题、思考题,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创新’。”如果教师对问题的分析过于细致,面面俱到,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一清二楚,那么这无异于教师代替学生在思考,学生也就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思考提供机会,启发和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并允许他们在此过程中出现错误,以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三要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怀疑和否定是创新的条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不盲从不迷信教师所讲和教科书所写的东西,敢于怀疑和否定,善于质疑。教师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以培养批判精神。
  教师只有转变观念,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形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着力于学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