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面向农牧区实施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例
【作者】 陆 涛 韩君芳 刘建强
【机构】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适应农牧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探索新型的农牧区卫生人才培养模式,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以农牧区乡镇医院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灵活设置专业内容,通过对原有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了两届68名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医学人才,即既能主要从事医学检验专业工作,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98%,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拓宽专业口径,为农牧区基层医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对于增强医学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提高办学活力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农牧区卫生人才;影像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青海省处在高海拔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乡镇医院平均服务面积1688.89平方公里,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高。通过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 28%的乡镇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72%的乡镇医院存在人才引进困难,一职多专人才紧缺。
1.改变传统模式,培养适应农牧区基层乡镇医院职业岗位需求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农牧区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迅速改善,不少医院配备了大量的医疗诊断设备,特别是医学检验和影像的检查设备越来越完备。但由于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编制所限,且单纯影像检查的业务量偏少,配备一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工作量不饱和,导致大量影像设备闲置。面对这一供需矛盾,我们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需要专门医学影像人才的单位3家仅占7.5%,需要专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11家占27.5%,而需要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型人才22家占55 %。在调查的基础上,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学院经反复论证,决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确定了培养目标:为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既能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性人才”。并对2009级和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两届共68名学生组成了专检验懂影像复合班,其中男26人,女,42人,农牧区生源49人占72%,均为应届统招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98%,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面向农牧区、以用为本”为原则,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校院企合作共同对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和农牧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以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为主线,三个意识贯穿始终的“五四三”培养目标。即强调具备五类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细胞形态等有形成分辨认能力;血液、体液成分含量检测能力;病原体检测能力;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能力;X线检查技术能力)和培养四大要素(交流与沟通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融合,三种意识(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专业服务意识)贯穿始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五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即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模块(见图一)。
在课程内容上,既保留医学检验专业工作必备的知识,又引入农牧区乡镇医院影像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根据职业能力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减、融合、重组和增设,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强调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临床工作内容对口、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口。将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成《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仪器分析》课程有关内容分别整合到《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等课程,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增加《影像物理学》、《影像解剖基础》、《X线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基础》等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间上,既保证兼顾掌握好两个专业的知识,毕业后能胜任医学检验和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工作,又不过多加重学生负担,故总课时量(914学时),较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时(856学时)略有增加。课时分配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影像技术专业课课时比例接近3:1。
3. 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安排部分学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参观,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加深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感性认识。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职业基础课专业性,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在校内实训职场环境中完成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学习,同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了解临床各科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和工作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引领,仿真实验室专业课实训,临床教学见习,达到“五四三”专业特色目标,实现学习课堂与工作环境统一。
第三学年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重点强调实践,充实了见习的内容,增加了见习和实验操作课时。毕业实习总时间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同,仍为44周,但在分科安排上医学检验科室和影像科室实习时间接近3:1(见表1)。
不同专业毕业实习时间比较[周(%)]
4.主要体会
4.1缓解了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技术紧缺的矛盾
农牧区基层医院,单纯影像专业技术的业务量少,加上编制不足,进一位专门医学影像方面的人才,因工作量不饱和,效益差,加重医院负担。不少基层医院宁愿闲置医疗设备,也不愿进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造成很多基层医院影像检査项目不能开展,设备资源浪费,医疗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而培养出来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比,他们既能从事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工作,又掌握了一定的影像诊断技能。具有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不仅减少了医院负担和编制少的压力,也缓解了基层医院影像医生紧缺和设备闲置的矛盾。
4.2较好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以往培养的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只能从事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工作,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此类人员已趋饱和。而农牧区基层医院受编制和业务量的限制,对专门影像人才需求量少,造成影像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我院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已就业的也有部分改行做了其他工作,造成专业人才积压和浪费。而培养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在农牧区既可做医学检验又可影像诊断,一职多专,既可节省编制, 有满足工作需要。受到了农牧区基层医疗单位普遍欢迎。两届68名学生,毕业前就有28名被用人单位招聘,毕业后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从根本上解决了医技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3为学院专业调整与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适应市场需要,面向市场办学是学院改革的必由之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好坏,首先要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毕业后能否就业。通过开办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班,从中体会到学校办学要坚持面向市场,适时进行专业调整,深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院办学才会有出路。拓宽专业口径,为农牧区基层医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对于增强医学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提高办学活力也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陆涛 男(1963-)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
关键词:农牧区卫生人才;影像技术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高职复合型人才
青海省处在高海拔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社会经济发展较慢。农牧区乡镇医院平均服务面积1688.89平方公里,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高。通过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 28%的乡镇医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72%的乡镇医院存在人才引进困难,一职多专人才紧缺。
1.改变传统模式,培养适应农牧区基层乡镇医院职业岗位需求人才。
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投入,农牧区基层医院的医疗条件迅速改善,不少医院配备了大量的医疗诊断设备,特别是医学检验和影像的检查设备越来越完备。但由于基层医疗单位人员编制所限,且单纯影像检查的业务量偏少,配备一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工作量不饱和,导致大量影像设备闲置。面对这一供需矛盾,我们对青海省农牧区六州40家乡镇医院的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查,显示需要专门医学影像人才的单位3家仅占7.5%,需要专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11家占27.5%,而需要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工作,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型人才22家占55 %。在调查的基础上,为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学院经反复论证,决定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确定了培养目标:为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既能主要从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工作,又能从事基层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医学复合性人才”。并对2009级和2010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两届共68名学生组成了专检验懂影像复合班,其中男26人,女,42人,农牧区生源49人占72%,均为应届统招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98%,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2.“面向农牧区、以用为本”为原则,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
校院企合作共同对医学检验技术职业岗位和农牧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各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要求,形成以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形成为主线,三个意识贯穿始终的“五四三”培养目标。即强调具备五类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细胞形态等有形成分辨认能力;血液、体液成分含量检测能力;病原体检测能力;检验仪器使用与维护能力;X线检查技术能力)和培养四大要素(交流与沟通技巧;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与职业责任;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融合,三种意识(生物安全意识;质量控制意识;专业服务意识)贯穿始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五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即公共素质模块、职业基础模块、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实践教学(行业实践)模块(见图一)。
在课程内容上,既保留医学检验专业工作必备的知识,又引入农牧区乡镇医院影像专业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根据职业能力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精减、融合、重组和增设,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强调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专业课对口、专业知识与临床工作内容对口、实践技能与工作岗位对口。将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医用化学》,《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整合成《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仪器分析》课程有关内容分别整合到《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和《免疫学检验》等课程,以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性。增加《影像物理学》、《影像解剖基础》、《X线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诊断基础》等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在教学时间上,既保证兼顾掌握好两个专业的知识,毕业后能胜任医学检验和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诊断工作,又不过多加重学生负担,故总课时量(914学时),较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时(856学时)略有增加。课时分配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与影像技术专业课课时比例接近3:1。
3. 专检验懂影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
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公共素质模块和职业基础模块课程,安排部分学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参观,进行岗位认知性见习,加深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感性认识。岗位认知见习、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突出职业基础课专业性,实现职业基础与专业素质统一。
第二学年,在校内实训职场环境中完成专业能力模块、专业能力拓展课模块学习,同时到教学医院检验科、影像科等岗位进行教学见习,了解临床各科对学习项目的选择和工作要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为顶岗实习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引领,仿真实验室专业课实训,临床教学见习,达到“五四三”专业特色目标,实现学习课堂与工作环境统一。
第三学年岗位实习。使学生“学习在未来岗位上,就业于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化过程。走出一条院校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管理机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学校与医院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通过实习医院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企业岗前培训,实现实习与就业岗位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重点强调实践,充实了见习的内容,增加了见习和实验操作课时。毕业实习总时间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相同,仍为44周,但在分科安排上医学检验科室和影像科室实习时间接近3:1(见表1)。
不同专业毕业实习时间比较[周(%)]
4.主要体会
4.1缓解了农牧区基层医院影像技术紧缺的矛盾
农牧区基层医院,单纯影像专业技术的业务量少,加上编制不足,进一位专门医学影像方面的人才,因工作量不饱和,效益差,加重医院负担。不少基层医院宁愿闲置医疗设备,也不愿进医学影像专业人才。造成很多基层医院影像检査项目不能开展,设备资源浪费,医疗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而培养出来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比,他们既能从事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工作,又掌握了一定的影像诊断技能。具有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特点,不仅减少了医院负担和编制少的压力,也缓解了基层医院影像医生紧缺和设备闲置的矛盾。
4.2较好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由于以往培养的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只能从事医学影像检查诊断工作,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此类人员已趋饱和。而农牧区基层医院受编制和业务量的限制,对专门影像人才需求量少,造成影像专业学生就业困难。我院2006级、2007级学生毕业时一次性就业率不足60%,已就业的也有部分改行做了其他工作,造成专业人才积压和浪费。而培养的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在农牧区既可做医学检验又可影像诊断,一职多专,既可节省编制, 有满足工作需要。受到了农牧区基层医疗单位普遍欢迎。两届68名学生,毕业前就有28名被用人单位招聘,毕业后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从根本上解决了医技类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4.3为学院专业调整与改革探索出了一条路子
适应市场需要,面向市场办学是学院改革的必由之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的好坏,首先要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毕业后能否就业。通过开办专检验懂影像专业复合型医学人才班,从中体会到学校办学要坚持面向市场,适时进行专业调整,深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院办学才会有出路。拓宽专业口径,为农牧区基层医院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医学复合型人才是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同时对于增强医学高职教育社会适应性、提高办学活力也十分重要。
作者简介:陆涛 男(1963-)教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