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女性主义视角下艺术教育者之主体性建构
【作者】 王钰淇
【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女性主义在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后现代艺术教育中的一个关注点,性别虽然是受到先天生理条件的影响。但事实上,许多的性别观念,是深受后天社会制度化所建构成的。法国当代女性创作者海伦·西苏认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应只是为了在现行父权制度中争取权力或在制度中获取地位、尊敬与社会合法性,而在于觉察女性特质与男性特质互为他者的差异关系,共同揭示存在的意义与真相。本文通过Yvonne Gaudelius 的文章Postmodernism, Feminism and Art Education: An Elementary Art Workshop Based on the Works of Nancy Spero and Mary Kelly中提取的对于艺术教育课程和女性主义观念下的艺术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来阐述女性主义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教育;主体性
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讨论反映在文化发展的各个脉络之中。人们经常谈到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无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和类型怎样,性别的不公平都存在着,男人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性别,并被看做比女人高出一等。有人说在男女之间有一种自然地等级,一种自然的不平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女性运动,反对父权体制下的压迫,创建女性主题意识。随着70年代的发展,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方法,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之一。在艺术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Yvonnee Gaudelius对女性主义下艺术教育的看法
在文章中Gaudelius 认为:在艺术教育方面,要承认妇女作为视觉艺术发展和参与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机构中都应该受到极其重要的关注。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发现新的意识和解释,在理解原有的艺术品意义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对话找到新的阐释。作者还认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传授以及学生们快速了解艺术的传统和历史,让学生们创造新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对话是构建在对于性别的认同、二元对立的语境下产生的。
另外,在文中提到构建女性的主题性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性别、种族和阶级的方式建构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当代视觉艺术可以提供查询新手段,授权策略,和进行艺术教育。例如在工作室,教授艺术品,进行解释和评价,教导艺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探讨艺术和诠释的性质之间的哲学问题以及我们进行调查和发展研究的问题等等。
在这篇文章里,主张女人的自主性创造空间以及为女人的声音发声是具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使用Nancy Spero与Mary Kelly的艺术作品当作来检验与教学可以建议启发与揭露,透过在视觉艺术中打开这个空间。Nancy Spero与Mary Kelly展示出话语权不只保留给伟大的男性,她们的作品谈论女性以及推翻父权体制下的定义也为其他主体创造使其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女性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涉及个人的意识及潜意识的思想和情感,她对于自身的感知以及她了解她与世界的关系的方式。人道主义话语预设了在个人心中的一种本质。他是独特的、固定的并连贯的,而且这本质使她成为她所是的那个人。这个本质的性质在人道主义话语的不同形式之间有所差异。它可以使自由注意政治哲学的统一、理性的意识,可以是许多激进女性主义话语之中心的女性本质,或可以是人道主义的马克色主义的焦点──被资本主义制度异化了的真正的主体性。反对这种主体性的不可缩减的人道主义本质。
例如,初为人母广泛地感受到的不适,这个初为人母乃是被嵌入一个母性的话语中,在其中由父权核心家庭的社会关系所结构的教育儿童的观念就呈现在眼前,可能是她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自然的、差劲的母亲。作为母亲,她被认为应该一手照料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关心并激促孩子的所有需要、情感和心理发展,由此感到满足。失败感在位于类似位置的女性之间是普遍的;现行的育儿组织是工作和升值的组织之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而非工作和升值组织的本质;在作为一些充满冲突的话语的土地,她一极大地情感代价受制、从属于他们的矛盾。女性主义从边缘走向中心,改变了其身份和地位。
三、女性主义艺术家
女性主义艺术的观点直接承受自女性主义的运动思潮。因取径的不同,使其议题的选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重点与方向上的差异。唯有打破不平等待遇,制定女男共同的游戏规则,确保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资源,伟大的女艺术家才由此而产生。20世纪女性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中的地位渐渐的提高,各个领域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也慢慢发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Sherrie Levine,她是伟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也将宣言女性主义的思想带到其作品之中。Levine大部分的作品是一个非常直接的版本和重新拍摄的形式。她将摄影和拼贴的范畴不断扩大,将别人的作品挪用后製作来创建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方式。Levine挪用埃文斯的图像已经成为后现代运动的一个标志。Levine的这种挪用与拼贴,颠覆了当时的艺术界重新审视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与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出性别的框架和社会权利的压迫,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给出新的定位和发展。
四、总结
女性主义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在不断扩大。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女性主义的主体性所建构起的社会现象,使得在学校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职位和课程主体都有所改变。女性教育者在教学中分配的工作的不同,在后现代教育环境下,性别议题所带给教师何种思想上的改娈和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课题。对具有相当经验的教师来说,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女性主义教育学所梦想的两性平衡生态教室,在面对现代主义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学校里,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地狭窄。因此改变女性的附属地位,构建其主体性的意义就显得更为明显。我们身处的知识的年代,与昔日所说的任何教育模式所能触及不同。教师急需在思维上求变,以配合时代脉胳。女性教师的思想转变, 可以说是被迫形成的,甚至是教师本人所始料不及。身处这种复杂的环境并处于弱势一群的女性,唯有挥其对既有教育的差异观点来突显变项的思维,才能自主地创造两性平衡教室。
参考文献:
[1][美]贝尔.胡克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著,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作者简介:王钰淇(1991-01-),山东青州人,汉族,女,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
关键词:女性主义;艺术教育;主体性
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关系的讨论反映在文化发展的各个脉络之中。人们经常谈到无论在世界的什么地方,无论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和类型怎样,性别的不公平都存在着,男人是处于支配地位的性别,并被看做比女人高出一等。有人说在男女之间有一种自然地等级,一种自然的不平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女性运动,反对父权体制下的压迫,创建女性主题意识。随着70年代的发展,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和方法,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脉络之一。在艺术教育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Yvonnee Gaudelius对女性主义下艺术教育的看法
在文章中Gaudelius 认为:在艺术教育方面,要承认妇女作为视觉艺术发展和参与艺术创作的主体性。不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机构中都应该受到极其重要的关注。艺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是相当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时发现新的意识和解释,在理解原有的艺术品意义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对话找到新的阐释。作者还认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传授以及学生们快速了解艺术的传统和历史,让学生们创造新的对话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对话是构建在对于性别的认同、二元对立的语境下产生的。
另外,在文中提到构建女性的主题性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性别、种族和阶级的方式建构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当代视觉艺术可以提供查询新手段,授权策略,和进行艺术教育。例如在工作室,教授艺术品,进行解释和评价,教导艺术对社会和文化的关系,探讨艺术和诠释的性质之间的哲学问题以及我们进行调查和发展研究的问题等等。
在这篇文章里,主张女人的自主性创造空间以及为女人的声音发声是具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使用Nancy Spero与Mary Kelly的艺术作品当作来检验与教学可以建议启发与揭露,透过在视觉艺术中打开这个空间。Nancy Spero与Mary Kelly展示出话语权不只保留给伟大的男性,她们的作品谈论女性以及推翻父权体制下的定义也为其他主体创造使其可以生存的空间。
二、女性的主体性
主体性指涉及个人的意识及潜意识的思想和情感,她对于自身的感知以及她了解她与世界的关系的方式。人道主义话语预设了在个人心中的一种本质。他是独特的、固定的并连贯的,而且这本质使她成为她所是的那个人。这个本质的性质在人道主义话语的不同形式之间有所差异。它可以使自由注意政治哲学的统一、理性的意识,可以是许多激进女性主义话语之中心的女性本质,或可以是人道主义的马克色主义的焦点──被资本主义制度异化了的真正的主体性。反对这种主体性的不可缩减的人道主义本质。
例如,初为人母广泛地感受到的不适,这个初为人母乃是被嵌入一个母性的话语中,在其中由父权核心家庭的社会关系所结构的教育儿童的观念就呈现在眼前,可能是她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自然的、差劲的母亲。作为母亲,她被认为应该一手照料满足孩子的所有需要、关心并激促孩子的所有需要、情感和心理发展,由此感到满足。失败感在位于类似位置的女性之间是普遍的;现行的育儿组织是工作和升值的组织之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而非工作和升值组织的本质;在作为一些充满冲突的话语的土地,她一极大地情感代价受制、从属于他们的矛盾。女性主义从边缘走向中心,改变了其身份和地位。
三、女性主义艺术家
女性主义艺术的观点直接承受自女性主义的运动思潮。因取径的不同,使其议题的选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重点与方向上的差异。唯有打破不平等待遇,制定女男共同的游戏规则,确保女性获得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资源,伟大的女艺术家才由此而产生。20世纪女性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中的地位渐渐的提高,各个领域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也慢慢发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例如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Sherrie Levine,她是伟大的女性主义艺术家,也将宣言女性主义的思想带到其作品之中。Levine大部分的作品是一个非常直接的版本和重新拍摄的形式。她将摄影和拼贴的范畴不断扩大,将别人的作品挪用后製作来创建自己的作品也是一种方式。Levine挪用埃文斯的图像已经成为后现代运动的一个标志。Levine的这种挪用与拼贴,颠覆了当时的艺术界重新审视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形式与理念,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跳出性别的框架和社会权利的压迫,对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给出新的定位和发展。
四、总结
女性主义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在不断扩大。然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女性主义的主体性所建构起的社会现象,使得在学校中,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女性所承担的社会职位和课程主体都有所改变。女性教育者在教学中分配的工作的不同,在后现代教育环境下,性别议题所带给教师何种思想上的改娈和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课题。对具有相当经验的教师来说,女性主义教育学的实践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度。女性主义教育学所梦想的两性平衡生态教室,在面对现代主义教育根深蒂固的传统学校里,其发展空间可想而知地狭窄。因此改变女性的附属地位,构建其主体性的意义就显得更为明显。我们身处的知识的年代,与昔日所说的任何教育模式所能触及不同。教师急需在思维上求变,以配合时代脉胳。女性教师的思想转变, 可以说是被迫形成的,甚至是教师本人所始料不及。身处这种复杂的环境并处于弱势一群的女性,唯有挥其对既有教育的差异观点来突显变项的思维,才能自主地创造两性平衡教室。
参考文献:
[1][美]贝尔.胡克著,晓征、平林译,《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0
[2][英]阿雷恩.鲍尔德温著,陶东风译《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7
作者简介:王钰淇(1991-01-),山东青州人,汉族,女,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