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 朱海燕
【机构】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为目标,因此,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作为该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必须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等媒介,综合运用理论讲授、课堂提问、案例教学、课程论文写作等教学方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 案例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Abstract: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aims at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Therefore, China's foreign trade as a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ers must explor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the aid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case teaching, curriculum thesis writ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h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China’s Foreign Trade, Case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是于1978年以后在总结我国对外经贸的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价格和经济效益、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等方面。
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对我国对外经贸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战略上认识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重要意义,并全面地掌握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做好对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宏观性比较强。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高校应向重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1]。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探索新型的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在讲授上主要以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为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这导致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的局面,也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在讲授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的具体组织及实施情况如下:
第一,课堂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按教学班名单随机抽取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上课开始时用5分钟提问上次课学过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在讲授过程中提问,主要是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回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其中关键的是“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在讲授我国借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前,给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有哪些借用外资的方式,每种的特点是什么?关于特点教材里没有明确指出,需要学生自己从内容中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在讲授我国外汇制度时,联系目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启发学生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有何影响,如何应对等问题。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机会要均等,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位学生被抽中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记入平时成绩。
第二,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案例讨论一直是案例教学的难点。笔者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案例讨论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对于36学时的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一般安排24学时的理论教学,12学时的案例教学。在讲授完重点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安排一次案例教学,一共安排四次,每次3学时。通过先理论知识讲授,后案例讨论,使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在选取案例时,首先,广泛搜集与讲授知识点相关的经济贸易热点问题;其次,把相关的热点问题编写成完整的案例;再次,案例要存在一定的争论性,便于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我国四大优势出口产品的现状及问题后,选取2005年美国、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行的“特保”措施案例,让学生们讨论我国优势出口产品受到贸易限制措施时,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3.学生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开展课前讨论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一般每个小组5-6人,由学生自由组合。每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联系和课前讨论的实施,并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案例的介绍和学生分组工作一般在小组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的前一到两周进行。
4. 分组讨论、撰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这项工作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是决定课堂案例讨论效果好坏的最关键一步。教师在讲授案例内容后,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研读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所有成员都需要广泛收集信息,为讨论作充分准备;每小组选取一名同学记录每次课前讨论的内容,并形成发言稿;一名同学制作发言的多媒体课件;一名同学负责课堂讨论时发言;其他组员对发言稿和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课前讨论时每位同学需要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补充完善本组观点。
5.课堂分组发言、讨论。在经过充分的小组课前讨论及总结后,每个小组由本组的代表在课堂上陈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听为主,以引导为辅,控制好讨论的方向和时间。
6.教师点评、总结。针对每一小组的发言表现,选择其他小组对其进行点评。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陈述、辩论、课件制作等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优缺点,并对每小组需要改进之处提出建议。
7.学生归纳总结。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总结,分析自己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需要提高之处。教师根据学生课题讨论发言的表现、总结的情况给每位学生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课程论文写作法。在期中时布置学生写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论文。首先,教师课堂讲授写课程论文的方法、基本步骤,以及查阅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学生自己选取与本课程相关的题目,查阅文献、数据,进行写作。再次,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进行批阅、打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中,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把意见反馈给学生。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多阅读专业文献,勤于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介,这样可以更生动地展示教师讲授的内容。特别是案例讨论课,多媒体能直观地显示案例内容,并有助于学生展示其讨论的结果。另外,还应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突破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讨论和交流,实现互动教学。
三、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教师需补充、更新内容。
由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深入,对外贸易发展受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影响,最新的教材也难以紧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形势。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及时搜集最新的资料和数据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的习惯。
(二)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一般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课程通常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因此,笔者在考核学生时综合了学生的课题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的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进行改进。
每学期结束课程内容后,笔者制作调查问卷,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所教授的学生开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的反馈,对各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情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不重视掌握内容只在乎考试成绩的误区,使其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美娜.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2010(10):26-27
[2]李辉.专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7-168
[3]刘学忠.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2)
[4]姜书竹.案例互动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2013(7):132-133
[5]王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5-126
作者简介:朱海燕(1977年9月生),女,安徽霍山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 案例教学 网络教学平台
Abstract: The major of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aims at foster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talents. Therefore, China's foreign trade as a professional theory course, the teachers must explor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The practice shows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with the aid of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classroom questioning, case teaching, curriculum thesis writ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h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 China’s Foreign Trade, Case Teaching,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是于1978年以后在总结我国对外经贸的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设起来的。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外贸易价格和经济效益、对外贸易管理、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等方面。
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对我国对外经贸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战略上认识我国发展对外经贸的重要意义,并全面地掌握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做好对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政策性和宏观性比较强。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高校应向重视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向发展,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1]。因此,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探索新型的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在讲授上主要以传统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为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比较单一。这导致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的局面,也很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笔者在讲授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时,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每种方法的具体组织及实施情况如下:
第一,课堂提问法。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如何提问,则要讲究艺术性。我采用的是按教学班名单随机抽取提问法。具体做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上课开始时用5分钟提问上次课学过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二是在讲授过程中提问,主要是设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回答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其中关键的是“设疑”要难易适当,并有一定的启发性。比如,在讲授我国借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前,给学生提的问题是:我国有哪些借用外资的方式,每种的特点是什么?关于特点教材里没有明确指出,需要学生自己从内容中归纳、总结,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如,在讲授我国外汇制度时,联系目前我国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启发学生思考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有何影响,如何应对等问题。另外,学生回答问题机会要均等,一个学期要保证每位学生被抽中2—3次。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及答题水平,每次提问都打分,记入平时成绩。
第二,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案例讨论一直是案例教学的难点。笔者按照以下步骤开展案例讨论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对于36学时的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一般安排24学时的理论教学,12学时的案例教学。在讲授完重点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安排一次案例教学,一共安排四次,每次3学时。通过先理论知识讲授,后案例讨论,使两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笔者在选取案例时,首先,广泛搜集与讲授知识点相关的经济贸易热点问题;其次,把相关的热点问题编写成完整的案例;再次,案例要存在一定的争论性,便于展开讨论。例如,在讲授我国四大优势出口产品的现状及问题后,选取2005年美国、欧盟对我国纺织品实行的“特保”措施案例,让学生们讨论我国优势出口产品受到贸易限制措施时,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3.学生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开展课前讨论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案例教学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一般每个小组5-6人,由学生自由组合。每小组选取一名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的联系和课前讨论的实施,并进行小组成员的分工。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案例的介绍和学生分组工作一般在小组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的前一到两周进行。
4. 分组讨论、撰写发言稿、制作多媒体课件。这项工作是学生在课下完成的,是决定课堂案例讨论效果好坏的最关键一步。教师在讲授案例内容后,要求学生必须认真研读案例,分析案例的背景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所有成员都需要广泛收集信息,为讨论作充分准备;每小组选取一名同学记录每次课前讨论的内容,并形成发言稿;一名同学制作发言的多媒体课件;一名同学负责课堂讨论时发言;其他组员对发言稿和课件提出修改意见。课前讨论时每位同学需要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讨论,补充完善本组观点。
5.课堂分组发言、讨论。在经过充分的小组课前讨论及总结后,每个小组由本组的代表在课堂上陈述本组的主要观点,展示课前准备的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听为主,以引导为辅,控制好讨论的方向和时间。
6.教师点评、总结。针对每一小组的发言表现,选择其他小组对其进行点评。由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观点、陈述、辩论、课件制作等进行综合点评,指出优缺点,并对每小组需要改进之处提出建议。
7.学生归纳总结。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总结,分析自己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需要提高之处。教师根据学生课题讨论发言的表现、总结的情况给每位学生打分,计入平时成绩。
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实施,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课程论文写作法。在期中时布置学生写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论文。首先,教师课堂讲授写课程论文的方法、基本步骤,以及查阅资料和数据的方法和途径。其次,学生自己选取与本课程相关的题目,查阅文献、数据,进行写作。再次,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论文进行批阅、打分,计入学生平时成绩中,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把意见反馈给学生。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启发学生多阅读专业文献,勤于思考,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四,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作用。现代化的教学需要借助多种教学媒介,这样可以更生动地展示教师讲授的内容。特别是案例讨论课,多媒体能直观地显示案例内容,并有助于学生展示其讨论的结果。另外,还应积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突破课堂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讨论和交流,实现互动教学。
三、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材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教师需补充、更新内容。
由于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仍在继续深入,对外贸易发展受国内外经济变化的影响,最新的教材也难以紧跟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实际形势。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及时搜集最新的资料和数据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数据的习惯。
(二)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
一般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课程通常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因此,笔者在考核学生时综合了学生的课题提问、案例讨论、课程论文写作的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三)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各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并进行改进。
每学期结束课程内容后,笔者制作调查问卷,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对所教授的学生开展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通过学生问卷的反馈,对各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能够改变以往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情形,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增强其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不重视掌握内容只在乎考试成绩的误区,使其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美娜.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教学改革研究[J].北方经贸,2010(10):26-27
[2]李辉.专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课程中的运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67-168
[3]刘学忠. 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2007(2)
[4]姜书竹.案例互动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J].对外经贸,2013(7):132-133
[5]王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5-126
作者简介:朱海燕(1977年9月生),女,安徽霍山人,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贸易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