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何丽莉
【机构】 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微课程是现代高职教育重要的学习资源。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并以《电器控制与PLC》这门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为依托进行实践应用,明确高职院校微课程的的制作步骤及教学设计,推进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程;PLC
1微课程概述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运而生。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了我国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微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的重要资源。
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或音频文件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经过精心组织设计,围绕学习某一知识点或掌握某项操作技能,开展的简短而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中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沟通交流等。大量的微课程数字资源的逐渐形成与完善,可供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下载或点播学习。“移动、开放、参与”是微课程的核心关键词,同时也将为高职现代化教育开辟新的教学局面。
2 《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结合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微课程开发的要求,可将微课程的开发途径及方法总体归纳如下图所示,即: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微课单元选题;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资源准备;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应用推广及反馈;资源优化与持续更新。
图微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
《电器控制与PLC》是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本位、以三菱PLC设计装调为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的项目化课程。由于其工程性强,重点难点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对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对技能难以掌握了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来补充和延伸课程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依据对接岗位技能的高职微课程开发途径,本课程教学团队联合自动化行业企业专家对《电器控制与PLC》课程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
1)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岗位核心技能需求确定微课单元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通过微课呈现。必须选取便于视频或动画进行直观演示的学习内容或者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学习资源。课程教学团队与自动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分析,而后根据PLC设计装调的生产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最后形成与岗位核心技能对接的一系列微课单元。只有选好了题,教师才能借“题”发挥。
2)微课单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准备
微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堂课的缩小版,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是要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对各教学环节内容的凝练和时间的控制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或某一个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微课设计,内容尽量“小而精”。
每个微课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最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开展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更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引入课题的方法一定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的讲解中,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强化核心技能与知识点。课后小结是微课的精髓所在,要高度提炼,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下表是以“PLC点动、长动控制”为例进行的微课设计。
微课单元教学设计表(以“PLC点动、长动控制”为例)
在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准备课程进行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资源,如完整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项目任务书、软件等,并同时准备好录屏所需的相关设备,如白板、摄像机等。微课程资源除了音视频资源,还包括虚拟仿真动画以及图片展示、文本等素材。
3)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展示形式,视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微课的质量。在视频制作方式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内容来定。例如电动机操作,摄像机拍摄效果会比较好;但如果是PLC软件编程,可以采用录屏式微课。
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除了制作画面美观外,要求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的表达一定要准确、精炼;教师的手势表情要生动、富有感染力;普通话标准,在后期制作中,还可加载字幕,方便使用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
4)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推广及应用
《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平台要能够保障其教学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移动智能终端上交互运行,要能使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流畅,要充分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信息量的最大化传播,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学习者之间交流的自主学习平台。真正做到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方便、快捷和高效。
5)根据应用反馈对微课程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及更新
根据多渠道应用反馈,对《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程资源数量等方面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优化和更新微课程资源,不断贴近行业企业的发展,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实现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3总结
微课程倡导的是教师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思考,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技术来解决课堂实践中所发现的教学课题。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小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讲解清楚,并给人以启迪,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的关键。所以,微课程是高效课堂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而其最终目标是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思考和教学创新性,来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洋.基于职业教育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154-155.
[2] 张艳.对接岗位技能高职微课程开发路线与实践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112-114.
[3] 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职业教育,2014(10):263-265.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2):65-73.
[5] 刘世能.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 2013(4):22-24.
[6] 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18.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201401
作者简介:何丽莉(1979一),女,浙江诸暨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微课程;PLC
1微课程概述
随着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日益普及,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应运而生。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了我国高职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使微课程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移动学习或在线学习的重要资源。
微课程,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或音频文件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经过精心组织设计,围绕学习某一知识点或掌握某项操作技能,开展的简短而又完整的教学活动,其中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沟通交流等。大量的微课程数字资源的逐渐形成与完善,可供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网络下载或点播学习。“移动、开放、参与”是微课程的核心关键词,同时也将为高职现代化教育开辟新的教学局面。
2 《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结合高职“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微课程开发的要求,可将微课程的开发途径及方法总体归纳如下图所示,即:根据岗位技能需求,进行微课单元选题;教学设计及相关教学资源准备;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应用推广及反馈;资源优化与持续更新。
图微课程开发途径及方法
《电器控制与PLC》是高职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以实践技能为本位、以三菱PLC设计装调为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的项目化课程。由于其工程性强,重点难点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对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对技能难以掌握了解。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来补充和延伸课程的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依据对接岗位技能的高职微课程开发途径,本课程教学团队联合自动化行业企业专家对《电器控制与PLC》课程进行了微课程的开发。
1)基于实际生产过程的岗位核心技能需求确定微课单元
微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不是任何内容都适合通过微课呈现。必须选取便于视频或动画进行直观演示的学习内容或者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学习资源。课程教学团队与自动化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对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分析,而后根据PLC设计装调的生产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最后形成与岗位核心技能对接的一系列微课单元。只有选好了题,教师才能借“题”发挥。
2)微课单元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准备
微课,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堂课的缩小版,也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是要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对各教学环节内容的凝练和时间的控制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或某一个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微课设计,内容尽量“小而精”。
每个微课设计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最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开展教学,与传统课堂相比,更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引入课题的方法一定要新颖,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程的讲解中,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强化核心技能与知识点。课后小结是微课的精髓所在,要高度提炼,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
下表是以“PLC点动、长动控制”为例进行的微课设计。
微课单元教学设计表(以“PLC点动、长动控制”为例)
在设计完成后,根据设计要求准备课程进行过程中需要的教学资源,如完整的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项目任务书、软件等,并同时准备好录屏所需的相关设备,如白板、摄像机等。微课程资源除了音视频资源,还包括虚拟仿真动画以及图片展示、文本等素材。
3)微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制作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主要展示形式,视频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微课的质量。在视频制作方式的选择上,需要根据内容来定。例如电动机操作,摄像机拍摄效果会比较好;但如果是PLC软件编程,可以采用录屏式微课。
在微课的录制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除了制作画面美观外,要求教师讲课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的表达一定要准确、精炼;教师的手势表情要生动、富有感染力;普通话标准,在后期制作中,还可加载字幕,方便使用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
4)面向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推广及应用
《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平台要能够保障其教学资源在不同类型的移动智能终端上交互运行,要能使其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运行流畅,要充分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信息量的最大化传播,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以及学习者之间交流的自主学习平台。真正做到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方便、快捷和高效。
5)根据应用反馈对微课程资源进行持续优化及更新
根据多渠道应用反馈,对《电器控制与PLC》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程资源数量等方面进行持续追踪,不断优化和更新微课程资源,不断贴近行业企业的发展,满足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实现更人性化、个性化的课程学习。
3总结
微课程倡导的是教师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思考,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技术来解决课堂实践中所发现的教学课题。通过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小的问题或者知识点讲解清楚,并给人以启迪,需要教师深入挖掘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找解决办法的关键。所以,微课程是高效课堂理论的支持者和实践者,而其最终目标是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研究,激发老师和学生的学术思考和教学创新性,来优化传统的课程教学,最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洋.基于职业教育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2):154-155.
[2] 张艳.对接岗位技能高职微课程开发路线与实践应用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1):112-114.
[3] 赵永红.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策略探究[J].职业教育,2014(10):263-265.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2):65-73.
[5] 刘世能.微课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 2013(4):22-24.
[6] 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17-18.
基金项目: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JG201401
作者简介:何丽莉(1979一),女,浙江诸暨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自动化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