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语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作者】 张兴利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四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在中学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既能让学生接受环境知识和环境道德的熏陶,又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和良好的环境行为,还能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激发他们投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因而,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决定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谈谈我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前人的文学遗产——古诗文进行环境教育。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灿若星河文明中的璀璨明珠,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入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还是想象奇特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景,都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在作者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仿佛是有生命的,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出一片片生机活力,一幕幕秀美绝轮的画卷……教学时,调动学生的想象,置身于作者的描绘的一幅幅的美丽的画面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次次的环境教育。
二、在有生态环保方面知识的游记,散文、说明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例如:近几年来,沙尘暴肆虐,让很多地方白天出现“万家灯火”的景象,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大草原的面积日益减少,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连骆驼都没法生存,而成批饿死,一个个被黄沙湮没的村庄,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在《内蒙访古》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稍加点拔,这种环保危机会马上引起学生的警觉,从而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阅读教学的说明文章,内容多为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而涉及风景名胜,动、植物等的游记、散文类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具有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善待其他生命的情感。通过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扩大阅读面,通过补充教材,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
语文教材中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深度、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板报,在课本之外补充以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外资源”进行环境教育。
1、课外阅读,选择针对的环境教育知识短文进行环境教育。
2、利用网络查找影视资料,利用广播播放、板报宣传有关的环境知识。
3、推荐环境方面的相关书籍。
4、收看环境方面的新闻报道。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环境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演讲赛、讲故事、小组作文赛、手抄报赛等方式、植树绿化,清理垃圾,爱护“母亲河”等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在活动中去感知、领会环保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在听说训练和作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关注身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并用语言进行描绘,记载下游览一处秀美的名胜古迹的感受,在自然的和风细雨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在写作和听说训练中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组织学生看环境污染的地方,在河水的恶臭中亲自体会工业污染对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查找资料,寻找解决的办法,写出调查报告,通过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让学生明白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才能让学生以一种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怀,共筑人类心灵的家园——美好的环境。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语文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一、充分利用前人的文学遗产——古诗文进行环境教育。
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灿若星河文明中的璀璨明珠,古代文人笔下优美的自然风光,融入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无论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景,还是想象奇特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冬景,都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在作者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都仿佛是有生命的,无一不在向人们展示出一片片生机活力,一幕幕秀美绝轮的画卷……教学时,调动学生的想象,置身于作者的描绘的一幅幅的美丽的画面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让学生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一次次的环境教育。
二、在有生态环保方面知识的游记,散文、说明文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环境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破坏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例如:近几年来,沙尘暴肆虐,让很多地方白天出现“万家灯火”的景象,土地沙化日益严重,大草原的面积日益减少,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连骆驼都没法生存,而成批饿死,一个个被黄沙湮没的村庄,让人的心情异常沉重,在《内蒙访古》这类文章的教学中,教师稍加点拔,这种环保危机会马上引起学生的警觉,从而适时进行环境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阅读教学的说明文章,内容多为有关的环境科学知识,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了解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而涉及风景名胜,动、植物等的游记、散文类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具有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善待其他生命的情感。通过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三、扩大阅读面,通过补充教材,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
语文教材中相当数量的环境教育内容,深度、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板报,在课本之外补充以环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课外资源”进行环境教育。
1、课外阅读,选择针对的环境教育知识短文进行环境教育。
2、利用网络查找影视资料,利用广播播放、板报宣传有关的环境知识。
3、推荐环境方面的相关书籍。
4、收看环境方面的新闻报道。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环境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环境教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演讲赛、讲故事、小组作文赛、手抄报赛等方式、植树绿化,清理垃圾,爱护“母亲河”等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在活动中去感知、领会环保的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在听说训练和作文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
关注身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并用语言进行描绘,记载下游览一处秀美的名胜古迹的感受,在自然的和风细雨中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眼中的生活环境,在写作和听说训练中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组织学生看环境污染的地方,在河水的恶臭中亲自体会工业污染对环境的严重危害,让学生查找资料,寻找解决的办法,写出调查报告,通过指导学生写作增强环境问题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感情。
语文教学中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让学生明白了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才能让学生以一种热爱自然、关爱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怀,共筑人类心灵的家园——美好的环境。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语文教学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