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作者】 陈素环
【机构】 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宽城镇中心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主体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生命意识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但在大多数人心中只是潜意识的,只有敏感而多思的作家才感受最强烈,并且将这种感受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有关于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有对弱小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所以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认识和培养。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
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去感知认识生命,从而去热爱生命。
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占据着很大的一个席位,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挖掘这些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这些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内涵非常丰富,现在只攫取诗人先哲们的伤时感怀意识来认识古人的生命意识。
中国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诗人先哲们对个体渺小、人生苦短的嗟叹。中国的诗人先哲们是敏感的,秋风黄叶,每兴红颜凋衰之叹;流水逝川,屡起人生有限之思。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生治学、从政、授徒、著述,其生命力得到了高度的张扬,但他在面对滔滔江水时,却发出了沉重的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在后来者的心灵中,不断引发深沉的回响:一生雄才大略如曹操的《短歌行》,豪放飘逸如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才华横溢如苏轼的《赤壁赋》,都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瞬时的有限的存在物。再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夜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强调用世,“太上有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左传》),追求人文生命的不朽。不少诗人把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焦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隐忧和建功立业的憧憬渗融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屈原的焦虑、曹操的抱负;一方面是感叹“东隅已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另一方面却又相信“桑榆非晚”,执着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的自信。屈原、曹操、王勃……一颗又一颗星星汇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中国古代文人们坚韧的生命枝干绽放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如此感受古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同作者的对话,从他们身上获取强大的生命力量和生命内涵。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现代文,去感知认识生命,从而去热爱生命。
现代文教学中,热爱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那大胆的设想、对光明的渴望,罗素《我为什么而活》中活着的三大理由,四肢健全的中学生,当阅读这些富有深沉生命意识的文章时,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悟生命的美好而热爱生命呢?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仅仅只有一次啊! 童年、青年,乃至生命,与人都是一次性的拥抱。在你生命没有走到因为苟且偷生而严重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对生命,我们应该有一种热爱的本能。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说:“生命是天赐的,我并不想浪费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你只能勇敢地去面对生命,享受每一天。”是呀,“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冰心语)。因此,“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你在挫折打击之下,没有了幻想以后,你还可以生存,重新唤起对生命的幻想”(马克?吐温语);“也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更不能放弃生命”( 莎士比亚语)。
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热爱生命是人的天职。面对生命,你要像手捧一颗珍珠,给它发光的机会。无论你是柔弱的女子,还是强悍的壮士,抑或是不幸的残疾人,在生命面前,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好好把握,坚强而有意义地活下去!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甚至误解。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美国作家房龙的《( 宽容) 序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
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
首先,可以从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开始。有的学生能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苍茫浩渺;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以致无论碰到何种情况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力量。
其次,可以欣赏伟人生命的阳光,学会乐观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生命。
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苦难顽强的生命,欣赏他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去世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全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坚韧生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多读书并感受艺术,多思考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去挖掘生命的意义:生活乐观,心地善良,懂得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在灵魂上不断升华,从而提升自己生命。正像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泰戈尔老人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让生命意识教育绽放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生命意识的好文章,有关于生命意义的,有关于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的,有从大自然的旺盛生命力中获取对生命意义理解的,有对弱小群体的关怀的,有对自然界生命的关注的。所以可充分利用现有教材,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进行生命意识的认识和培养。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
首先,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文,去感知认识生命,从而去热爱生命。
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占据着很大的一个席位,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挖掘这些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这些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内涵非常丰富,现在只攫取诗人先哲们的伤时感怀意识来认识古人的生命意识。
中国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最直接最常见的表现就是诗人先哲们对个体渺小、人生苦短的嗟叹。中国的诗人先哲们是敏感的,秋风黄叶,每兴红颜凋衰之叹;流水逝川,屡起人生有限之思。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一生治学、从政、授徒、著述,其生命力得到了高度的张扬,但他在面对滔滔江水时,却发出了沉重的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这种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在后来者的心灵中,不断引发深沉的回响:一生雄才大略如曹操的《短歌行》,豪放飘逸如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才华横溢如苏轼的《赤壁赋》,都发出人生短暂的感慨:人只不过是一个匆匆来去的过客,一个瞬时的有限的存在物。再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夜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强调用世,“太上有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左传》),追求人文生命的不朽。不少诗人把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焦虑,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隐忧和建功立业的憧憬渗融在一起。于是,我们看到屈原的焦虑、曹操的抱负;一方面是感叹“东隅已逝”,“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另一方面却又相信“桑榆非晚”,执着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的自信。屈原、曹操、王勃……一颗又一颗星星汇成了中国文学的灿烂星空,中国古代文人们坚韧的生命枝干绽放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
如此感受古诗文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走进诗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同作者的对话,从他们身上获取强大的生命力量和生命内涵。
其次,引导学生走进现代文,去感知认识生命,从而去热爱生命。
现代文教学中,热爱生命的例子比比皆是,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那大胆的设想、对光明的渴望,罗素《我为什么而活》中活着的三大理由,四肢健全的中学生,当阅读这些富有深沉生命意识的文章时,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悟生命的美好而热爱生命呢?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仅仅只有一次啊! 童年、青年,乃至生命,与人都是一次性的拥抱。在你生命没有走到因为苟且偷生而严重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对生命,我们应该有一种热爱的本能。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杰克说:“生命是天赐的,我并不想浪费它,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你只能勇敢地去面对生命,享受每一天。”是呀,“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也要感谢生命”(冰心语)。因此,“不要放弃你的幻想。当你在挫折打击之下,没有了幻想以后,你还可以生存,重新唤起对生命的幻想”(马克?吐温语);“也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更不能放弃生命”( 莎士比亚语)。
因此,必须教育学生认识到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热爱生命是人的天职。面对生命,你要像手捧一颗珍珠,给它发光的机会。无论你是柔弱的女子,还是强悍的壮士,抑或是不幸的残疾人,在生命面前,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好好把握,坚强而有意义地活下去!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甚至误解。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美国作家房龙的《( 宽容) 序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
第三,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
首先,可以从欣赏大自然中的生命开始。有的学生能听到绿叶的呼吸,看到岩石的沉思,嗅出野花的芬芳,以致体悟到人世的沧桑变幻,时空的神秘玄妙,宇宙的苍茫浩渺;能感受到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以致无论碰到何种情况能从大自然中获取生命力量。
其次,可以欣赏伟人生命的阳光,学会乐观生活,从而提升自己生命。
在语文课堂上教育学生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苦难顽强的生命,欣赏他那“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去世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全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的坚韧生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励学生多读书并感受艺术,多思考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去挖掘生命的意义:生活乐观,心地善良,懂得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在灵魂上不断升华,从而提升自己生命。正像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泰戈尔老人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让生命意识教育绽放于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增强生命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动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