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

【作者】 廖翠榕

【机构】 福建省宁化县东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有效的提问呢?笔者认为,提问时要紧扣教学目标、抓准切入点、难易适度、注重层次性、注意语言精炼等。本文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有效提问、紧扣教学目标、抓准切入点、难易适度、注重层次、语言精炼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深入钻研教材,深刻体会文本语言、情感价值观,正确把握编者、作者意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提问。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有效提问。课堂有效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水平。那么,如何设计有效提问,建构有效课堂呢?
  一、有效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
  在课文引入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的学习欲望;在初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确定思维的方向。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先问“在你身边,谁是你的亲人?”当同学们都说到了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老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这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在细读课文阶段,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文章的主体,实现文章的教学目标。此时的提问一定要把握教材,紧扣目标。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要考虑所提问题是否有价值,有效果。问题的设计不可离题太远,不宜旁敲侧击,应集中、简洁,紧扣教学目标,使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教师的提问应依照教学目标理出明晰的思路。这样的提问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特征,紧扣学生的思维过程,让他们思考得有层次,有条理,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更快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再见了,亲人》的学习中,我紧扣学习重难点,提问: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由此引导学生自读学习课文,通过问题的解答,完成了教学目标中通过具体事例体会人物品质的教学目标。
  在总结阶段,提问的目的是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总结性提问,在学生答问中获得反馈后,了解了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从中了解知识重点、难点,检查自己的学习成效。例如,通过课文《再见了,亲人》的学习,我提出了“学完这篇课文,你对‘亲人’一词,有了哪些新的理解?”学生这时明白了给予我们爱的人,为我们付出代价的人都可以称之为亲人。进一步深化了课文的主题思想,使学生对于课文的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有效性提问,要抓准切入点
  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即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
  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如:本人在执教《将相和》一文时,文中廉颇说到“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抓住这句话,我问:“蔺相如是不是只靠一张嘴立了大功?他到底有没有能耐?“这个看似无疑的问题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有的学生说:“蔺相如确实是靠一张嘴立的功,赵王这样让他一升再升的确不应该。”而有的学生却说:“蔺相如不仅仅靠他的那张能言善辩的嘴,还靠他的智慧,靠他的勇敢。他虽然没有廉颇出入战场那么来得轰轰烈烈,但他出入的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在逼秦王击缶时,他是以性命相逼,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才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所以不能说他只靠一张嘴立的功,他的能耐大着呢。”经学生这么一辩驳,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更突出了。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巧妙提问,可以改变平庸沉闷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创造性的智力震荡中,活跃气氛,调剂精神,促进思考,启迪智能,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有效性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当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难易适度,使学生能“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太难,只有优等生才能回答出来,那么中等生及差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如果问题太容易,连差生都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那么成绩好的学生听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因此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照顾大多数。让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出来,同时应注意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差别,有些问题是给差生答的,还有些问题是给优等生答的,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而对同一个知识点的提问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由易到难。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落花生》时,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了“层层剥笋”式的由易到难的系列提问。这个关键句是“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教师提出的问题是:(1)“体面”是什么意思?(2)“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3)“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4)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这样的系列提问紧扣词句,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体面”和“讲体面”,以及“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
  四、有效性提问,得注重层次性
  在课堂提问中应注意提问对象的选择。我曾(下转第27页)(上接第19页)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问了很多很好的问题,可惜的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似乎视而不见,提问的对象始终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哪怕是简单的问题。我留意了一下,那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七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十一次。后来我了解到那位老师是怕别的同学回答不出来而影响教学效果。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问题的,因此提问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设置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
  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的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差生。
  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
  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
  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问题对差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提问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
  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问题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优等生来完成了。
  五、有效性提问,要注意语言精炼
  目前,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用词不准确、思想表达不清、中心意思不突出,语言过简或过繁,让学生听不明白,不知如何思考和作答。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表述清晰、准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这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另外,教师在提问时还要讲究语言的精炼、简明。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持续注意是很短的,而记忆由听觉得到的知识尤为有限。若问题过于繁杂、冗长,学生在思考时,就难以清晰地将问题记在头脑中,以致不能把握问题的要领,无从回答,而且也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厌烦和乏味。所以,教师在提问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保证问题表述的清晰性、简明性,提高问题的启发性,为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提供前提和基础。
  总之,民主、开放、科学、平等的课堂有效性提问,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追求的,让我们的课堂都成为有效性课堂,让课堂上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个性的张扬、让我们的学生在有效性课堂的春风沐浴下受益终生吧!
  参考文献:
  ①汪培新.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学月刊.2005—1上;
  ②[美]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③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 [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