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职高专道路桥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侯小强 席攀峰 王晶晶 刘彩霞

【机构】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根据交通行业对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用人要求,分别从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多样化等五个方面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表明了基于行动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性,该培养模式符合职业教育政策和要求,符合行业人才发展规律,对于同类专业建设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高专 道路桥梁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一、研究背景
  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务院印发2014.19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精神,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向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是着眼未来、重科学基础教育和工程技术训练,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1-2。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确定的“十二五”交通运输在基础设施方面的主要指标包括: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建设200个功能完善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或公路货运枢纽,要完成繁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任务,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迫切需要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技能人才。要培养出合格人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研究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很有必要。
  二、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了专业定位,专业建设思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设置、评价体系五大部分。
  (一)专业定位
  目前,开设道路桥梁专业的院校包括培训学校、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然而每个学校专业定位均不相同,其中培训学校主要培养工人,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本科院校大部分以学科教育为主,培养理论为主的研究型和高级管理人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本身也有其特殊性,作业类型包括桥梁、隧道、道路三个方向。每个学校专业很难确保三个方向都同时兼顾,目前大部分院校,基本上以道路和桥梁为主,特别在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围绕公路桥梁施工和管理两个方面做为人才培养的目标。由于本专业施工环境相对较为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长期坚守野外作业,因此对技术人才要求,除了懂技术、会管理、还必须能吃苦。因此,目前大部分院校提出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本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交通行业精神,能够适应“自然条件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工程建设艰难”地域特色,适应公路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
  (二)专业建设思路
  高职教育培养就是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为一线施工现场培养高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为满足施工一线,就必须要掌握施工企业的用人要求。为适应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特别是桥梁建设技术日新月异,路基路面工程施工技术飞速进步,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教材的更新步伐,如何将代表公路桥梁发展的新成就及时向学生传授,这就急需用一种适当方法及时地将最新教学资料补充到教学中去。因此,专业建设方面必须围绕“依托行业,探索机制,形成模式,建立基地”的总体建设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探索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长效办学机制,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集教学生产和科技服务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才能满足一线施工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本专业以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平台,依托甘肃路桥集团有限公司、甘肃五环公路工程公司、甘肃顺达公路工程公司、中铁二十一局、西部中大建设集团和国内、省内知名大型企业,由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共同组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制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即一条主线,一个目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培养高等技术及管理人才为目标。“2”即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实施人才培养。“3”即三个阶段,三种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基础能力(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阶段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第三阶段培养顶岗能力。针对道路桥梁建设项目的三个阶段,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公路桥梁建设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主体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方面,紧扣实训教学场所即企业施工的季节性、教学内容与施工过程、和校内与企业定岗等方面的关系,提出了“教学安排与施工季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施工过程相结合、校内实训与企业顶岗”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这样更加利用了该专业教学时空观、地域观和校企结合的黄金点。通过这种有效的组织方式,是学生基础能力培养和基础技能训练得到及时训练,专业能力培养和专业技术应用更好的融合,职业能力提高拓展和顶岗技能历练三阶段实现技能递进提高。且通过校企联合,施工一线实训及定岗实习,使学生更加了解道桥企业对于专业之外学习和锻炼,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够适应各种自然条件,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适应公路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如表1所示。
  表1行动导向的“123”才培养模式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从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借鉴全国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经验,结合本校教学师资特点及外聘企业导师实际教学能力,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研究,设计新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人才培养应着眼培养未来。当今世界,科学进步日新月异,技术革新更是突飞猛进。课程设置应考虑如何促进工科学生从单一学科思维向技术思维思维方式的转变,重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横向拓展能力。
  2.注重科学基础教育和工程技术训练相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方法论与具有较熟练的实践能力两者之间缺一不可。本专业要能够在交通建设领域从事道路、桥梁工程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懂得“为什么”,还必须知道“怎样做”。因此,在专业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工程技术训练,以便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一般的方法论,又具有较熟练的实践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程设置,不只教给学生基本概念和理论,而且要求学生与项目联系起来,形成多个单项能力进行实操训练,充分验证和深化对概念和理论知识理解,让学生具有自己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
  4、课程前后顺序,基于施工过程的要求进行安排及开发,具体详见图1。
















  2.5考核制度多样化
  推行的行动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纽带,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及管理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贯彻多证融合的办学方针,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拿到毕业证之外,还必须拿到至少五个本专业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学生根据本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将来职业发展规划和需要自己个性发展要求,有选择的考取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施工员、质量员、测量员、检测员、资料员、CAD绘图员),达到五个或者五个以上才能达到毕业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工学结合方式组织,针对课程开设顺序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按照职业资格要求进行培养。
  三、结论
  高职高专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社会企业需求,专业定位很准确,方向就是为施工一线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适应公路工程生产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专业建设更好的利用目前国家公路建设的大好时期,真正能够做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思路,课程体系紧密联系施工一线每个工作过程;考核评价多样化,毕业证和职业资格紧密融合,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因此,基于行动导向的“123”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49-51.
  2、陈宝春,上官萍.福建省桥梁工程精品课程教学内容[J].高等建筑教育, 2009, (2)
  作者简介:侯小强,本科,现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