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 王丽湘

【机构】 河北大学法学2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现状,改变大学生懒于创新,不会创新,实践能力差,团队合作精神差,意志力差的现状。更好的培养有思想,能实践的大学生,培养有创新能力并能把创新成果服务于社会的大学生,大学生自己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关注社会现状,努力服务社会。不能把社会的一些客观原因,来当做自己没有创新能力的借口,此外学校和社会也要采取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用人机制,改变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现状,帮助当代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一、大学生从自己做起培养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用于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创新能力。首先就要做到勤于实践观察,树立创新意识。目前大学生的科目中有很多实践课程,大学生应当抓住实践机会,观察思考,努力发现并保护自己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们对新鲜毅事物以及纷繁复杂大千世界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我们主动积极的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展开创新思维的内在动因。在实践中培养自己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作风,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树立创新意识。其次要努力学习好专业课知识,创新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没有了理论做基础的创新就像无本之木无水之源,良好的基础知识是是创新的基点,有了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伦理底蕴,才能孕育出优良的发明。大学生就应该改掉惰性,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为创新打下良好基础。最后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创新技能,创新不是一种单纯的思维劳动,而是要付诸于实践,更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就应该大胆的闯和试。参加实践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信息收集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技术运用能力,成果展现能力,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坚忍不拔、善始善终、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兴趣和创新潜力。
  二、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基地,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同样离不开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应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同学个性得以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得以提高。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评价观,评价一名大学生是否优秀,不能仅仅限制于专业课成绩的好坏,分数的高低,更要从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方面予以评价。第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利用网络技术开创教学新的空间,拓展学生思维,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如户外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竞赛教学等,发散学生学习思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最后学校要提供平等、信任、宽容,民主自由的学习探索氛围,和生动活泼的人文坏境,尊重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特征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不能一味按照规定将大学生刻成模板,束缚思想,把大学生的正常个性当做异端加以批评和纠正。要让大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以便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发展,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国家政策的支持培养创新能力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的培养外,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第一,把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加大对大学生创新的财政支出,鼓励支持大学生实践创新。第二,加强专利权方面立法,保护个人的专利权,保护个人创新成果,严厉打击盗用冒用他人创新成果的行为。第三,引导社会风气,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创新,敢于创新的风气,引导公司用人机制,寻找创新型人才。第四,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只有有了适合创新的平台,才能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以及家庭的需求,使创新成为其成功的筹码,而不断促使他们创新,直到把不断创新养成一个必不可少的习惯,从内在摒弃惰性。第五,教育模式一直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的一个根本,对于专业知识掌握与否,不应该简简单单的以考试成绩来评定,而是应该充分展示他们运用专业知识所得的发明创造,成立一个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为那些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颁发学位证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六、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让学生能时时能和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家进行无障碍交流,探讨经验,少一些利益,多一些学术,国家加强监督,减少学术界的腐败现象,让大学生在学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向着属于自己的方向前进。
  当代各个高校的教学模式大致相同,虽然在某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更多的还是造成扼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中国的学生最擅长的就是背诵,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死记硬背是每个学生的必备武器。可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抄袭又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武器之一,他们本来应该是思维活跃,有创新能力的进步青年。可是有好多东西已经将它们都扼杀了,例如,靠关系、靠背景、拼爹、等,使人们变得很势力,没有心思搞创新,不仅仅教育机制在腐化,人们的思想更是落后,只有改变这种局面,还广大学生一片净土,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做好铺垫,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创新,履行当代大学生的职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21世纪的中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21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当代大学生只有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学好专业知识,打好基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努力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成就事业打下基础,为推动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进步贡献一份力量。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只要你有人才,你就有市场,那么在竞争中就不会被淘汰,从而促进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的GDP不再是虚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让人民享受创新所带来的成果,更有力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竞争中来。反而当代大学生不仅仅没有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只会享受别人或者是别的国家的创新成果,来满足自己当前的需要,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可是一旦有一天没有了“别人”那么他们岂不是成为了“废才”,空有一副华丽的外表,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玉其外、败絮之内,中看不中用,这样的他们怎么能够担负起祖国赋予他们的重任。如此看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